试析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2)
2015-03-19 01:53
导读:2.挖掘服务深度。高校在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上拥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只有集中优势,以人才为依托,以科研成果为基础,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
2.挖掘服务深度。高校在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上拥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只有集中优势,以人才为依托,以科研成果为基础,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最终成为地方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这就需要高校更加自觉、深入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坚持“强强联合、重点推进”,力争取得更多的合作成果。
3.扩大服务广度。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不同的需求来开展服务。一是要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既要做强、做精
研究生教育,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又要做好、做实本科教育,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做大、做优,培养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发挥科技创新主战场的作用,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推进成果转化。三是要发挥创新孵化器的作用,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通过和创造知识,以及与社会互动,培育社会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4.加大服务力度。高校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努力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围绕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立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加强对社会服务与地方合作体制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做好高校社会服务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工作布局、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加大服务力度。
三、高校服务新建设的途径
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坚持服务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发展作为基本方针,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积极发挥学校优势,围绕国家重大课题和轻攻关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村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以培训农业干部为重点,把面向“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高校农业干部培训的主要职责,积极开展农业干部教育。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不断完善农业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努力探索农业干部培训的新途径。二是支持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西部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高校要积极拓展为贫困地区和西部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传播农业科技和现代新理念,为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三是积极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和现场教学,为学员传授实用农业技术,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四是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培育实用型人才。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按照培养综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努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综上所述,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在于科学发展,其核心是创新。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