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浅析
2015-03-17 01:4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浅析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非研究型大学 教学 科研
关键词:非研究型大学 教学 科研
论文摘要:针对高校,主要指非研究型大学的过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二者受到导向、大学办学定位和教师科研动机的影响,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政府应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转变者观念,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的福利待遇,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个主要职能,二者在高校的发展中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方面,教学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另一方面,科研活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这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现状,从系统论的角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分析了教学和科研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本文所说的高校主要是指非研究型大学,即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较而言,主要指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人才,因此教学理应成为大学之根本。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中也说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1]但是,随着高等的发展,国外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出现了所谓的“科研漂移”和“教学漂移”现象。[2]而在我国,非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教学的授课质量下降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学是大学之首要任务,这已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一些大学中,却出现了不愿给学生上课的现象,替而代之的是教授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将教学工作视为次于科研的“附属”工作,带着这种心态上课,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一现象在本科教育阶段中体现的较明显。此外,现在大学的课堂授课形式大多仍采用传统形式的教学,教师以口头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较少,这种相对固定、枯燥的授课形式也极易影响教学质量的低下。
2.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所占比重大大超过了教学经费,这也使得大学在一定客观条件上重视科研活动,无形之中造成了对教学的轻视。例如一所地方大学,仅重点学科一项建设经费每年逾千万,而教学业务费年生均不过500元,万人学校每年不超过500万元,为博士点、硕士点审批,为科研项目立项,学校还设立专项攻关经费。[3]经费投入的不均衡使教师们的视线从教学转向了科研,加剧了教学和科研的失衡。
3.教育僵化
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没有将教学和科研密切地结合起来,管理体制僵化。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只偏重于教师科研的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很少关注这些科研成果对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而教学部门则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授课等日常工作,很少能够让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对教学经验及技巧进行理论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领导理念偏颇,重科研轻教学,对两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促使了
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原因
1.宏观方面:
的政策导向
作为大学最基本职能的教学存在于大学诞生之初,而科研作为的一项职能,则是在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中逐步确立起来的。19世纪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动力。19世纪,德国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在创办柏林大学之时,便将科研活动看做是一种教学形式,提出在科研中进行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学到探究与创新精神。而这种探究与创新精神正是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因此科研活动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与路径,这促进了国家对科研活动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国都纷纷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特别是二战期间美国大学加强科学研究,适应战争需要的做法,被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纷纷效仿。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大学注重科研的发展,并明确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改革科研投入机制,并积极出台了形式多样的高校和学科评估标准,这些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加强科研工作,科研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在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在社会和国家在宏观政策的影响下,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地教学并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于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随之而出。
2.中观方面:大学的办学定位
高校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教学和科研的重视也应不同。但在我国非研究型大学中却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合理的现象,学校彼此之间进行攀比,科研成果就成为彼此竞争的砝码,出现“千校一面”的趋同现象。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高校的选择,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合理,会导致高校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合理。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认真权衡教学与科研的轻重,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如我国一些教学型大学,不具备搞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还要片面强调科研,把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科研中,不仅教学质量和水平不能保证,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是对自身定位的不合理,势必导致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进一步阻碍了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中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的办学定位还决定着高校的管理策略,由于教学和科研的特点不同,科研比教学更易量化和考核,高校开始调整管理策略,特别是一些大学积极采取了激励政策,它们通过诸如国家级、省级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等名誉头衔来激励教师,而主要衡量标准则是其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于是大学教师们便积极投身于科研活动中,追求科研数量的达标,甚至盲目编
,忽视论文质量,科研逐步位于教学活动之上,教学成了科研的附属。
3.微观方面:教师的科研动机
教师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服务教学,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然而,一些非研究型大学重视科研的动机却超越了科研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其一,为了改善教师福利。与教学工作相比,教师搞科研可以带来更大收益,提高教师福利。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教师所获得的福利水平高低与其在社会上的地位、成就和价值有直接的相关性。此外,高等学校为了使科研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通过一些奖励政策,提高薪酬来激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这加大了科研的投入力度,削弱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