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
2015-03-19 01:53
导读:二、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的,例如辅助教学、培养科研能力、国防教育(军训);(
二、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的,例如辅助教学、培养科研能力、国防教育(军训);(2)追求一定物质回报的,例如勤工助学、
家教或者能够增长其他社会经验的;(3)满足自我社会价值体现的,例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首选的是公益性或事业单位,其次是企业,再次是机关单位。大量大学生愿意到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实践,其主要动机来源于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更注重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体验,这也为我们服务于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了可行性。然而,虽然可行性很高,但有效性偏低,即没有充分实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首选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这也增加了组织工作的难度,毕竟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的容纳力是有限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一个富有的结构系统,它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其接受能力的发展程度相适应。高校要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大学生的个性、思想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的广度、深度、进度和强度,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个主体性综合体系中,反映了对教育对象的层次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内容,构建“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的和谐体系。社会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采用何种方式主要的是要看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非一定呈正相关,可行性高的有效性不一定高,有效性高的可行性不一定高。
调查显示,最想去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只占4.64%。虽然我国高校一直有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参加社会实践的优秀传统,但现在这一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其中有45.4%的调查对象来自城市,他们对农村应该有好奇感、新鲜感;有超过50%的调查对象来自农村和乡镇,他们对农村也应该有深厚的感情。归根结底,愿意去农村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少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对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由此可见,我们还需要在引导、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上多下工夫。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川北院影像系2009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选择了位于小凉山地区彝汉杂居区的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当地的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改变了传统的“三下乡”做法,主要安排了大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彝族的家庭结构、计划生育状况两个内容。由于事先动员到位,具体操作适当,并且还安排了让担任该县县医院院长的学长“现身说法”,也安排了先期到该县工作的几位学友陪同参加调研的大学生走进彝族的村寨,还特别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例如带领学生泡温泉、去黑竹沟探险等。最终,这次社会实践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没有出现最初预想的对艰苦的地区的排斥情绪,而且问卷调查完成得也很出色。不少学生都觉得当地的卫生资源匮乏,特别需要自己,这里才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还有几名学生与当地医院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还有不少学生为当地的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而惋惜。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更多的手段消除学生对社会实践地点的片面认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
自我评价。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的最大影响在于,社会实践是“培养勇于进取等良好品质的途径之一”,其次是“锻炼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再次是“直接参与现实生活”。可以说,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性认识是到位的。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相对于思想理论课教育来说,部分同学更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他们认为能在社会实践中学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不到的东西,并且更加生动、形象。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它既是人对客观环境的改造过程,也是客观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的过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今天我们提倡的“和谐教育”,就是要帮助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的统一,是和谐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所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基于其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更加注重活动的有效性。社会实践应当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大学生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其个性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弥补其他教育方式的不足,促进教育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增加其有效性。
当然,对社会实践的有效性进行过多的主观臆断也是有问题的。前两年,我们安排了一组大学生到某国际知名的快餐店进行社会实践,其中有两个学生在社会实践后便辍学了,并在家人的资助下,开始经营一家快餐店。最初我们对这件事情是持保守态度的,一直动员他们复学。而后来在和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位知名学者谈及此事时,他却对这两个学生赞赏有加,他觉得这在内地,特别是在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生中,这两个大学生的行为是很难得的。事实表明,这两个学生的快餐店经营得比较成功。当然,这只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中的极个别现象。2008年,一个学生带给笔者一份社会实践申报书,主要是要建设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自助厨房”,出发点是目前有很多身处异乡的大学生都十分怀念家乡的美食,也希望能有一个满足他们要求的场所。从需求的角度考虑,这个学生的想法无疑是成熟的,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觉得这个计划过于新奇和极端,所以没有予以审批通过。但经过事后反思,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当时的做法太过于刻板,如果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参与现实生活,未尝不是好事。毕竟的目的是不仅要使学生成为人才,而且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站在满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的有效性的角度上考虑,我们有必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在实践活动中,放手让大学生自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只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外因。只有当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自觉地按照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道德观点、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时,才能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因发挥作用,最终达到“无教之教”的最高境界。同时,也不可过于强调我们作为教育者预先设计的所谓“有效性”,由于身份的限制,我们所设想的有效性往往不具有前瞻性,教师更多的只是承担指导和安全保障的角色。再加上大多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每一次宝贵的机会,使其深入地了解当前的形势,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激发他们艰苦
的精神;使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对应用知识、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其磨炼意志,培养勇于进取等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