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2)

2015-04-04 02:35
导读:(三)办学特色创建与维护方面 近年来,高校热衷于特色创建,一夜间,“特色兴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口号喊得震天响。仔细分析其中一些所谓的“特色”

   (三)办学特色创建与维护方面
   近年来,高校热衷于特色创建,一夜间,“特色兴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口号喊得震天响。仔细分析其中一些所谓的“特色”,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共性化与同源化问题。高校办学如同事物发展一样,也存在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共性是存在的基础,是内在联系;个性是存在的依据,是本质区别。没有共性难以衬托出个性,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高校内在的办学特征是相互依存的基础,是共性而不是个性,如果学校将办学的共性当做个性来对待,不去追求个性发展,就会步入实践误区,创建的特色也只是泛化的特色,将无法形成真正特色。而一些似曾相识的特色,虽经文字润色或事例佐证,但也不难辨认出其同源关系与品质。这是因为一些学校为求捷径,学习和引进别人教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方式的结果,不加吸收与充实,没有加入自身元素或赋予新的内涵,就急于推出来创建,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难以成就特色的。
   2.局部化与表象化问题。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并不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办学特色的受益者不应局限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而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如果以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为突破,逐渐扩大受益面,逐步发展成办学特色,则不失为特色创建的一种选择,但是切不可将办学特色等同于局部化的专业或学科特色。近年来,人们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当做特色创建的金科玉律,并不完全符合高校办学规律,高校也不可能都包罗万象,做到大而全,因为这样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发展和高等体系完善。如今一些高校的综合化发展与之不无关系。另外,为迎接评估通过临时性投入和形象化建设,用硬件建设或媒体宣传来标榜特色,只不过是功利性的包装而已,一点也体现不出内在特色来。高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媒体宣传来树立学校形象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外表塑造而不重视内涵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无益处。因此,那种只求大而全,不求精而强,或只求表象与形式,不求内涵与实质的做法,应予摈弃。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全面化与片面化问题。高校某些方面的不同与差异不能完全概括为特色,如果学校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甚至某个专业与课程等的差异,都当做特色,那将无特色可言。评估中有学校出两三个,甚至四五个特色,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特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告诉我们,高校办学特色的重心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能使学生产生特质变化的事物,那些与此无关或联系不大的创新与改革,不应当做办学特色来对待,要防止特色建设全面开花。而把教学管理模式、后勤改革模式、科研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说成办学特色,夸大其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加以渲染与固化,这在高校评估中并不少见,是特色片面化的具体表现。

   三、高校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特色化的过程

   高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个不断着色、固色与增色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休止。无论对已经具有办学特色的百年老校,还是对正在创建特色的新兴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形成、发展、巩固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由内化到外显,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为高校办学持续特色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不同区域的社会与影响,为高校的差异性变化不断提供特殊的养分和氛围;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或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等,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化奠定了个性化发展基础和实践条件。高校应在不断创建、巩固和完善中促进特色累积与提升,进而实现特色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主要蕴涵在以下过程中: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办学特色化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使学生烙上学校特色的烙印,彰显出不同的色彩,受社会所青睐。要清楚,高校特色化程度,最终取决于学生健康成长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显性程度,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因素使学校社会地位与声誉提高的程度。一些高校之所以难以实现特色化办学,就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办学宗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因而经不起时间的,也就没有结果可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校办学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一大要素,从而凸显了高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存在价值。因此说,高校的特色化已经演变成了社会化过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特色建设的不变定律。 中国大学排名
   二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不断促进个性特质发展的过程。高校办学特色化是一个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不断追求个性发展与特质发展的过程。每一所高校都不会永远满足于现状,会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因而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都会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这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促进改革与创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取得突破,从而达到质变,走上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办学特色化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调适,不断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为此,高校的办学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不断自我调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相适应。其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维护教学稳定是实现特色化的首要条件,所有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破坏了稳定,导致质量下降,无疑是对教育规律和办学宗旨的违背,是不可取的,要摒弃那种谈到改革或创新就称好的错误观念。
   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创建,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纵观办学特色比较鲜明的学校,其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根植于学校,生成于学校,成熟于学校。所以说,高校办学特色创建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厘定自身优势与劣势前提下,找准发展方向,以传统底蕴为基础,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发挥好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优势,有的放矢地加以构建。特色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由隐性到显性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全体员工长期努力和不断培育才能形成的。期间维护特色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是不断促进特色化的重要保证,切不可因有所起色而不增色,更不要因某种需要而中断或另起别色。要知道,特色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几代人积极探索和精心打造,在不断总结、积淀、提炼和完善中才能得以形成的,是需要高校的管理者们和全体员工,像维护自身声誉一样去精心呵护才能得以实现的。因此,只有使特色不断增色,才能确保特色富有活力,色彩更加鲜明。 中国大学排名
   四是追求卓越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办学特色化是人才培养整体优化的过程,既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优化,也要对学校的管理、教学和课程进行优化,需要不断地扬弃。这一过程是促进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需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引领下,结合本校实际,促使全体员工参与学校的办学;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充分展现自身独特办学风貌中,促使办学成果不断固化与发展;在不断经受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中,促使特色在校内外产生深远而有价值的影响。这一过程是不断追求优质办学和卓越发展的过程,需要在更高的发展目标、更优的教学质量和更好的办学效益感召下,坚定信心,矢志不渝,永不停歇地奔向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使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继承、改进、创新与发展,坚持不懈地积累与完善,努力达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达成教育可行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有机统一,达成学校客观存在与员工主观努力的有机统一,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上一篇:浅论大学英语教育与后续教育理念的整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