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教育策略(2)
2015-04-08 01:17
导读: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
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需要建设一种关心人的主体生命价值的平台,将人文关怀纳入到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中。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一项庞杂的社会
系统工程,涉及
的建设、政策扶持、社会援助、教育改革、家庭教育、学校关怀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笔者仅从学校教育层面,对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以先进理念关照大学生弱势群体
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先进的工作理念。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大学生弱势群体特殊的人文关怀,真正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树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再次,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情操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全体教职员工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弱势群体大学生。最后,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观念,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修养
首先,要切实发挥学生党建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党性修养,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
政治信仰。学生党员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其次,共青团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深入开展社团建设、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把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各种学生活动之中,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能力和素质。再次,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参加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修养。最后,学校要通过思想、道德、学习、生活、情感、志趣、生涯等多方面的关怀,体现对大学生弱势群体
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彰显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价值,注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现实性和递进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
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综合素质差的现实问题,学校要设计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除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之外,将校园文化、思想道德修养、就业与
、职业生涯规划、健康等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拓宽人文教育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素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一、二、三课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使课堂“主渠道”与日常教育管理“主阵地”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规范。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
首先,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真正做到服务社会与体现自身价值相统一。其次,全面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学校、家庭携手就业的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适应需求,建立以专业为主线的行业就业基地。再次,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学校要以“致家长一封信”、制定“就业关爱卡”、写好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举行模拟
招聘等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创业的能力和信心,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
首先,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全心理危机三级预警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监督和预警。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向他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其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再次,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通过面对面、电话、QQ聊天等方式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咨询
辅导和成长训练,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促使其心理、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培养其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学校在评优、入党、选干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活动和工作中,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防止学生因心理不平衡而导致心理障碍现象的发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六)健全助学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
首先,学校要建立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为辅助手段的全方位的助学保障体系。其次,学校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设立助学基金和特殊困难补助,努力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再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开展以“三助”(助教、助管、助研)为主体的勤工助学活动,在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经济压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最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校要给予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结对子、辅导员家访、谈心等活动,化解他们的自卑情结,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