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和谐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2)
2015-04-10 01:12
导读:三、和谐视阈下创新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尚的师德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
三、和谐视阈下创新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尚的师德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要教育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风尚影响和
教育学生。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就指出:“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同时,他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国教育系统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必须将师德建设放在高校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谐教育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1.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师德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性修养及
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教工支部的设置与活动形式,把教工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服务等结合起来,树立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同时,加大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培育广大教职工党员的强烈的党员意识和崇高的政治荣誉感,努力把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师德建设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师德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师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建设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以坚定的党性铸造高尚的师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坚定不移地以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中华五千多年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对当今社会主流价值的深化,也是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的基本准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师德建设要求“把道德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发挥它对于社会风尚以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导向性能”,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的前进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这既是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也是切实提升广大教职员工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基本途径。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师德观。教书育人是教师为人师表、塑造健康的学生人格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所谓教育观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坚持“爱生如子,待生如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工作精益求精,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育人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努力把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要求教师用赤诚之心去热爱教育事业,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友善、宽容、耐心,努力为学生服务,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既教书又育人,始终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尊重教师的正当利益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不能一味要求教师的无私奉献而忽视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高校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既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要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切实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既要明确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真正尊重、理解、关心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又要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也是促进师德建设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4.建立健全师德考核体系,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长期以来,在智育方面有完整的考核制度,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起了积极作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重点解决好师德评价标准、师德评价方式及师德评价结果的反馈,增强师德激励和约束力度,有效促进师德建设,高校师德建设仅靠宣传和教育是不够的。良好教师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既要依靠教育引导,更要靠制度保证。我国目前已有几部专门性的,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作了规定,如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律
规章制度为我们依法治教和规范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确保高校教师成为广大学生和社会满意的教师,确保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教育。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总之,高尚的师德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师德考核体系,加强和创新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