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和谐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2015-04-10 01: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简论和谐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者和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师
[
摘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者和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关键,高尚的师德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对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以良好的师德建设促进和谐教育的建构。
[论文关键词]和谐教育 师德 以德治教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建设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贯彻党和
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高校师德建设是实施“以德育人”教育方针的前提。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能否满足持续发展要求的根本。广大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德育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光辉的人格典范,大师的道德人格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使远近学子趋之若鹜,造就了无数卓越的人才,更是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无穷动力。所以,实施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教师道德建设首当其冲。
2.高校师德建设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职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职业比做太阳的光辉,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德建设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师德的高尚典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建设不仅要植根于当前,更要放眼于未来,教师将蕴涵在优秀中的价值汲取出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解疑释惑,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高校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师德是教育的良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师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教”的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构建和谐
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既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恪守道德规范、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高校教师恪尽职守,辛勤耕耘,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无私和崇高的奉献,总体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的发展,以及全球化、信息化导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1.外部的干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信息化浪潮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妄图不断地“西化”和“分化”我国,这些腐朽思想无孔不入的侵蚀和渗透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思想,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冲击较大,导致部分教师出现价值取向扭曲和道德失范现象。
2.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对高校师德建设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以上因素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职业行为失范、为人师表欠佳、育人意识淡薄等诸多不和谐因素。同时,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导致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等现象,甚至部分教师党员出现党员主体性不强,党员意识淡薄倾向,工作中难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