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融合理念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
2015-04-21 01:2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融合理念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摇篮和文
[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摇篮和
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加强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服务功能的体现,也是汇聚科研、、文化、生产不同的社会功能与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内的协同和集成。文章基于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相融合的理念以及产学研合作功用的视角,指出了加强校企融合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制约文化产业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融合理念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产学研合作 融合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信息技术的覆盖与辐射,文化产业的发展越过单一的产业边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内在关系逐步深化,并相互融合渗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形成了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文化经济。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基于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相融合的理念,提升和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从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功用的视角谈加强校企融合的必要性
1.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特征。我国的文化产业,就其产品性质而言,可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它包括利用个人的创意、技术、才能等创造出知识产权并运用到商业,创造出经济附加值和
就业机会的所有产业活动。从行业门类上,把娱乐业、广播、音像、网络及信息服务、出版、等看成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
戏剧、、、摄影、、电视创作甚至整个与、艺术博物馆、等看成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咨询业等看成文化产业的边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纵观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许多新的文化产业模式建立,新的产业链、新的业态出现,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精、能策划、会经营、掌握高科技、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创新性文化产业人才。
2.高等学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的三大职能,而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摇篮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理论库、产品库”,拥有着其他社会单位所不具备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在引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3.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互补性。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文化企业利用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从高校的合作中得到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研究文化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向,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高等学校通过与文化企业合作,从中获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信息,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在应对危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中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对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和文化产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现由学生到职业者转变,以及为文化产业学生就业做好铺垫,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现实举措,也是文化产业应对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对策之一。
二、制约文化产业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主要因素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1.产学研各方目标不一致,导致结合的动力不足。高等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文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盈利,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产学研合作给他们发展带来的切实利益。因此,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便成了校企合作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往往忽视其经济效益,并且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业态缺乏市场基础,与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滞后;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处于市场的前沿,没能借助与挖掘高等学校的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在产业创新领域缺乏源动力。
2.缺乏政府对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支撑。产学研合作是一项
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相互分割的体系,使有限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与高文化、高科技融合的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给予的产学研合作规划和措施的支撑,以促进企业创新及内涵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