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持续动力(2)
2015-04-21 01:22
导读:3.无法满足和谐发展的需求。实现和谐发展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谐发展的基础,不仅有赖于我们掌握了立足的一技之长或几技之长,更需要我们拥有正确的
3.无法满足和谐发展的需求。实现和谐发展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谐发展的基础,不仅有赖于我们掌握了立足的一技之长或几技之长,更需要我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进取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以及敏锐的思维能力、准确的预见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等,而这些均属于非专业素质的范畴。纷繁复杂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都对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厚此薄彼的传统专业观念和方式,已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学生和谐发展。如果不努力加以改进和弥补,和谐发展的良好愿望很可能落空,或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三、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在观念上要实现“专业能力本位论”向“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转变。狭隘的“专业能力本位论”是以单一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为教学核心,无论是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还是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都几乎无一例外地更多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视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表达和交流能力等非专业素质为附属性、辅助性的东西,表现在实践中就是重职业、轻人生,重知识、轻心智,重技能、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这就导致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发展后劲,不仅自身提升需求难以满足,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迄今为止,人的行为的水准一直很低,丝毫没有提高。但是技术成就的水准却急剧上升,其发展速度比有记录可查的任何时代都快。结果是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鸿沟空前增大,这不仅是可耻的,甚至也是致命的。”消弭这些缺憾,填平这样的鸿沟,我们就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专业能力本位论”,并牢固树立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实践中努力加以贯彻执行,这样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学生的和谐发展也才有更加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在平台上要实现由“第二课堂自发自为”向“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配合并更多倚重第一课堂”的转变。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尽快成才、成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不到位,在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时,很少有高校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不仅第一课堂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贡献率较低,第二课堂也更多的是处于自发自为的零散状态,未能达到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目的。面对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和谐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是第二课堂而非第一课堂的事”的片面认识,继而树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同样有为,第一课堂更加有为”的科学认识。要使第一课堂更加有为,在重视拓展和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格外重视专业教师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他们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健康的情趣、严谨的教风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等,无不是学生提升非专业素质的重要财富,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激励学生。
3.在战略上要实现由“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向“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转变。相对于非常成熟并日臻完善的专业教育而言,非专业素质教育目前还只是处在较为零散、自发和低水平的状态,尽管不少高校已在这方面做出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在教育的理念、思路、组织、举措、保障、考评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不明显,更未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其实,非专业素质对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已日益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因此,要巩固和提升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使实施和接受非专业素质教育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实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高校就必须进一步增强“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意识,不仅要在氛围营造和软、硬件设施保障上下工夫,更要在革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使非专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教育等各个环节,这样获得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