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研究(2)

2015-04-25 01:10
导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 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受体制 、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影响,有自身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受体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影响,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特色。现阶段从实际情况看,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知名度低、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较弱、实验设备短缺、科研条件较差等问题,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传统意识的灌输,忽视现代意识的熏陶;注重正面的政治思想,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面对着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但是地方工科院校规模较小,归属地方领导,便于管理和改革,分配去向明确而具体,易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

  目前,如果地方工科院校与部委所属院校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规格相同,办学路子一样,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如果地方工科院校能够找准自己的适当位置,在不同的层次上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地方服务,就能发挥国家部委所属院校所取代不了的作用。地方工科院校与国家部委所属院校相比有许多不足之处,加之以招生和分配制度为突破口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迫使地方工科院校与国家部委所属院校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所以,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化劣势为优势,不断壮大自己。大众化教育阶段,扩大招生规模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扩招的压力面前,为保证新生的教育质量和生活秩序,高校的工作计划要做出重新安排,想方设法增大容量。高校要抓住机遇,改革高校体制,在主动吸引和鼓励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思路,积极融人到社会生活中去。

  三、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一方面教育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两者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考察近年来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十分令人担忧。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却感觉优秀人才“娶”不进门;大学生为四处奔波,最后抱怨“婆家”太少。据调查,

  1999年、2000年高校扩招幅度平均为30%左右。9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扩招后教育质量有所下降,54.5%的认为有明显下降,近10%的人认为有大幅度下降。反量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扩大规模”到“提高质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有:教育质量概念不清;高等教育质量意识不够强、不够明确;质量管理思想落后;质量管理方法、技术落后;教育督导评估监控力度不够等。

  通过研究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质量定位的误区。一些地方院校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盲目仿效和跟随名牌大学。在学校定位和专业设置上,有“高、大、全”的倾向,给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二是学生来源质量堪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一份材料中说,将中国l0年前出去的学生和近期出去的学生素质相比较,可以感觉到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有所下降。三是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先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保证教师数量按一定比例的增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质量实现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地方院校教师队伍,除了数量不足之外,还有一个知识更新和综合素质再提高的问题。四是教育资源普遍不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学资源已相当紧缺。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学生实践环节受到影响。五是管理模式陈旧而且单一。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人仍以精英教育阶段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未从质量与数量、质量与人才要求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认识,未能考虑教育质量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上一篇:关于带领中青年教师共同研究中国教育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