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地位和内容的对策思考(3)

2015-04-25 01:10
导读:只有不断拓展价值观的内容,使之全面化,使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身成才和发展的内驱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取得好的教育

  只有不断拓展价值观的内容,使之全面化,使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身成才和发展的内驱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地,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对策应当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视野中引起重视、不可忽略的内容:

  (1)加强基本理论教育,从德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方面,系统性地有层次地进行教育,增强大学本专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力度,使经典著作注入德育教材。并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体现科学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如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的合理性要予以肯定,不能把一元的价值观与多元的价值观绝对对立,从而排除大学生的逆反。

  (2)不断充实道德法治教育内容,比如,当前我们就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道德价值观,要从道德角度对大学生中的利己价值观加以引导,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使他们明白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会加剧社会矛盾,滋生违法乱纪现象,使社会产生混乱,不利于社会整体向前发展,更不利于个人自身的成才发展,严重者会葬送个人前途甚至生命。使大学生明白利己价值观必须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应当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3)通过榜样引导,加强成才观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正确的有益于社会的价值取向。要使他们懂得,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摒弃那种厌学混日子以及学习不刻苦、知识不扎实,浅尝辄止的不良心态和风气。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和选择的多样性,通过对一些成功就业的出色的大学生以及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企业家等的宣传,或者举办讲座、座谈等方式,使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4)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和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种物质生活提高的过程中,大学生中存在着奢侈浪费的“畸形消费”现象,而这种现象与大学生享乐主义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物质上节约简朴,也有利于在精神上培养他们勤劳高效、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对于培养大学生进取有为、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对大学生主流文化的引导。高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其他者应当积极地去建构自身所在高校以及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而不能昕任学生自发地受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文化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一些低俗的小文化圈,使整体校园文化低俗化。同时应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有一定的理论判断力,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合力,为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防止媚俗的、低级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素质和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6)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高校应通过建设和加强校园网络,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构建良性的大学网络文化内容,使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尤其应当加强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具体应对策略的研究。网络文化的无序,使西方精神文化产品、价值观念触手可及,大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感染中受到影响,势必淡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研究如何应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7)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增加适应未来人类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具有面向未来的特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着眼于人类未来,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素质,把人与人的关系延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价值观教育的视野不断地得到扩大。要充实自然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教育等。

上一篇:关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