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主体维度——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既是知识学习者,也是科研工作者。加上研究生层次相对多样,对社会认知相对复杂,这给研究生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研究生群体的组成比较复杂,有如下特征:第一,群体成员来源多样化。研究生群体成员较本科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既有本科生,也有往届生;既有来源于公司企业的,也有来源于政府事业单位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各异,研究生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第二,群体成员年龄跨度大。考研政策放宽了考生的年龄要求,使得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较大,既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年轻人,也有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大龄青年。第三,群体成员目标多元化。应届生尚未变换学生身份,思想比较单纯,读研可能成为回避就业压力的途径,目标也不甚明确;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研究生读书目的明确,但深造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把攻读学位当作晋升捷径。第四,群体成员思想复杂化。研究生整体思想比较成熟,工作能力和自立意识比较强,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压力更大,出现亚健康状况风险大;具备忧患意识,对自身学业和职业有一定规划,个性沉稳谨慎,但容易出现自利和事不关己心态,研究生思想教育难度很大。
(二)组织维度——研究生管理载体的缺失
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需要系统理论作为依托。组织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组织建设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权变组织理论认为,不存在一个最好的组织结构适应所有的组织,组织结构要适应组织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才能使组织有效地运转。”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也不例外。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要求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变革,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既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依托于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模式,研究生管理的具体载体尚处于缺失状态,加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较差,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和研究不够。这些均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失组织保障。
(三)制度维度——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失灵制
度是指“由人制定的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制度对人们实现其个人、集团利益和其他方面的目标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制度失灵主要包括制度精神失灵、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执行不力。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三类失灵。我国研究生数量巨大,而且研究生教育需要面向,需要考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三大目标,管理制度应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分散单一模式还未改变,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管理,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学业等方面基本上由导师负责管理。尽管相关研究生管理条例众多,却显得杂乱无序,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结果导致不少管理条例管理实效受限,有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分散管理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过程中,缺少合力,容易形成形式主义,进而难以从根本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社会维度——不良文化效应
文化作为一种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就像血脉一样,熔铸于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影响人的各种生存活动。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改变着显性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也影响着隐性的文化传统。各类型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研究生作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信息的活跃受众,比普通人对社会环境更敏感,也更容易在文化选择面前迷失。一些对自己要求不严、道德修养不够,思想不坚定的人就会被那些不良文化侵蚀。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群体分化组合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形式多样化,利益观念无形中被过分放大,享乐主义和功利思想大流于世,进而扭曲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部分研究生难以安心研究学问或研究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严重。这些不良社会文化效应也加大了研究生管理的难度。
三、研究生管理的创新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化、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研究生管理是集知识、智慧、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其管理目标的实现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过程化管理,以此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