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2)

2015-06-06 01:19
导读:随着的机会和过程公平在制度和公平价值取向的制约下有序稳定实现,深层次的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逐渐浮出水片,“千人一面,磨砺棱角”的传统教育方

  随着的机会和过程公平在制度和公平价值取向的制约下有序稳定实现,深层次的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逐渐浮出水片,“千人一面,磨砺棱角”的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毫无个性特征的“教育产品”与社会的需求越行越远。“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平等的机会必须包括同样成功的机会”,受教育者渴望个性特征、兴趣、秉赋得到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疏浚这种呼声膨胀的有效方法是促进教育向质量公平迈进。起点和过程的公平并不必然促成教育的质量公平。在个性特征日益彰显的今天,教育的显性公平掩盖下的由于个体差异、资源配置不均、教师素质不高引起的教育质量的隐性不公平不会随着前两个阶段的实现而跨越公平的“卡夫丁大峡谷”。
  换而言之,教育质量公平是不会在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后自发地、被动地、无所阻碍地实现。个体差异引发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触及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追求教育的质量公平,制度和价值层面的公平显示了教育公平的表层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层次的教育质量公平问题伴随着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凸显出来。
  在教育的机会和过程趋于公平的情况下,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任何自然的、社会的、的、政治的、文化的低下状况得到制度的保障和教育价值观制约后,应该认真考虑教育的质量公平,实现受教育者在学业成就、就业机会及教育质量上的公平。教育的质量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和本质要求,仅仅依靠教育机会和过程公平的外延扩展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内涵的延伸,深层次的教育公平诉求促使初级的教育公平必须跃升为高级阶段的教育质量公平。

大学排名



  三、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一)提高教育质量的价值诉求需要教育质量公平
  质量是教育的核心,有质量的教育是社会公众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获得教育的质量以及这种质量水平所能带来的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公平与公正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趋于公平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诉求必然会落到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想差别以及人自身发展逐高性的要求促使教育不但要解决受教育权利和受什么教育的公平、公正问题,同时也要提供和优化配置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以保证人们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的好坏是一国国民素质能否提高和国民素质能否增强的重要衡量指标,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最终要靠教育提供。有质量乃至高质量的教育表现在,一方面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有效开发,实现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确保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二)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追求、教育理想和教育价值观促动质量公平
  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的“上好学”,“不仅有学上,还要学得好”,这些问题其实质是社会和家庭关心教育质量能否均等或接近。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质量差别是摆在教育公平走向何方的紧迫问题,追求有质量甚至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乃至教育质量公平的当务之急,从长远来说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链条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说,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策略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解决的教育难题是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的质量公平成为教育公平能否实现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掣肘。

上一篇:试论教育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