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各国高等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在质量观方面,存在着“经验说”、“体制说”和“力量说”类型。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学习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将得到更大提高,学习者将重新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主体。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主体说;学习者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纷纷走上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之路。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
(一)经验说
许多学者以经验为研究范式,通过对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形成与发展经验的对比研究,总结各国经验的相似之处,因此,笔者将其称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的“经验说”。“经验说”的代表学者很多,包括熊志翔、李守福、范文曜和马陆亭等。这些研究涉及到英国、法国、美国、荷兰、比利时及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如熊志翔提出了四个典型的欧洲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英国的多元评估型、法国的中央集权型、比利时的二元结构型以及荷兰的校外评估型。…其后,李守福等人又在以上四种模式基础上添加了美国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日本的基准自律型模式。
持“经验说”的学者还有另一种类型,即不以范式研究为目的,而是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此类“经验说”的代表人物是布伦南与沙赫(Brennan&Shah)。2000年,布伦南与沙赫发表了一项对14个西方国家(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墨西哥、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机构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式,并指出全国范围的或学校范围的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系统的建立是“权力与价值的问题”,质量管理对各术系统的内部价值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通过质量管理机制,社会的外部价值在学术体制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体制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