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力量说
对各国高等质量的认识,除了“体制说”与“经验说”,还有一种就是田恩舜提出的“力量说”。他在批判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模式为线索,出五种质量管理模式:自主型模式、控制型模式、型模式、合作型模式以及多元复合型模式。为何称其为“力量说”呢?田恩舜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有三大主体——高校、社会、政府,而这三大主体的价值之间存在矛盾。有矛盾就需要协调,于是就自然有三种协调的力量——院校、政府和市场。他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就其本质而言,是政府、高校与社会为了实现其各自的价值需求而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博弈的过程。在选择和博弈的过程,国家权力、市场和院校自治这三种力量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张力与整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质量保证模式”。因此,将其称为“力量说”。
上述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为我们开拓了深入研究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视野。“经验说”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更详细的资料去了解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布伦南与沙赫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我们更好地观察和了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体制说”将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图引入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让我们对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权力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力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模式研究。比起前人的研究,田恩舜的模式理论为他的论证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他的模式研究始终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是不同的。这种动态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以往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模式的局限。
(四)主体说
然而,仔细观察以上三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就能够发现实际上无论是哪种学说都没有摆脱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图的框架。以上三种学说在考虑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权力分布或力量协调时,涉及到的权力或力量不外乎院校、市场、社会、政府以及学术团体。但是,“大学是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当今世界,只要社会一天不停止变化,大学就一天都不会停止变化”社会在改变,高等教育也随之而变,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主体更多了,相应地,如图1所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也由“三足鼎立”走向“四分天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由此,便可以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这一角度去认识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并将其称为“主体说”。与已有研究结论相比,“主体说”认为,应该将学习者作为未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主体之一。
事实上,学习者就曾是高等教育质量主体。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并且具有学术自由与自治的传统,因此,最初的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只有两个——学者与学习者。随着政府、社会权力的逐渐介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也随之增加。到了现代,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学费制在各国逐步实行,学习者的地位改变了。莫利认为,“在一个大众化的体系中,学生不再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学者,而是作为生产中的实体”。在大众化体系中尚且如此,到普及化阶段,随着学费制被广泛接受,学习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学习者将重新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