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以系、班为建制的学生群体已被突破,高校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出现许多新的群体组合,除传统意义上的注册型群体之外,还有学分制(包括校际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实行后形成的学习型群体,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大量学生住在校外公寓(包括自行在外租房)而形成的生活型群体,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广泛开展活动而形成的活动型群体以及网络高度普及后形成的虚拟型群体,大学生在这些新型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加人WTO,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的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在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挑战的同时,又害怕在众多的机会中失去自己的发言权,他们之间既有思想道德、业务能力、身心素质等主观差异,又有所在学校、所学专业、获得学历等客观差异,表现在十分迥异的就业方式上。在择业观念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识,经商办实业的现代理念,学术追求和学术地位的文人心态,出国留学和在国外发展的自我实现方式同时存在;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待遇优厚,满足职业稳定,追求专业发展,关注重新择业的条件等不同要求同时存在。
二、完善高校德育的措施
加人WTO,对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充分尊重高校德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的变化,从不同层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管理。
1、在德育目标管理上固根本。随着高等开放程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机构进人我国,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不同思潮争夺青少年的战略前沿,维护教育主权,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成为高校德育目标关键之所在。必须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在学校中的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牢固地确立这个根本。
2、在德育体制上构成网络。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建立,高校德育管理的、机制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组织形态、学习生活和就业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依据新的情况,努力构建适应实际发展需要的多因素、多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型科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完全排斥科层式结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全面覆盖、总体安排、协同工作、统一布置、反应灵敏、教育有效、服务到位的格局。
3、在德育队伍管理上强素质。在新的条件下,要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大力提高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是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即提高他们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二是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提高他们政治思想觉悟、道德文化素养、文字表达、活动组织、学习方法、学知识和网络技术等诸方面素质,特别是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要明显高于教育对象;三是必要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即保证合理的年龄结构、健康的身心状态,还要努力培养一技之长;四是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学校应该通过积极选拔、完善政策、加强培训和学科建设等各种形式使德育工作人员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增强,同时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探索德育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思路。
4、在德育制度管理上重实效。一是从定位上看,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重要性,依据国情、校情,在原则和道德规范下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制度是高校德育管理的支柱,也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高校的具体体现:二是从制订上看,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完善,在当前特别要积极制定学校网络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制度和就业指导制度;三是从执行上看,制度本身并不能发挥效能,关键在于有效地运行。应在贯彻执行中加强宣传、启发自觉、严于律己、及时检查、经常督促、反复训练、培养习惯,使完善的制度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5、在德育环境管理上求创新。德育环境与其他要素一起构成的高校育人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更应予以高度的关注。一是要坚持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从大局出发,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二是要不断改善有形的德育环境,它主要包括空间文化,如校训、格言、雕塑、壁画等的装饰与布置,校园基本设施建设和校园的绿化美化等方面,有形环境的优良能够对学生品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有形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切忌千人一面和风格怪异,要有品位、有特色,展示学校特有的形象;三是要重视营造无形道德环境,它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师德师风和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应该围绕德育目标,富于创造地开展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键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6、在德育管理理念上有突破。一是应明确全程育人的理念,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从人学到就业的闭合式教育和引导,而且要为学生建立开放式终身教育的运行机制;二是应明确全员育人的理念,不仅注重全体教师员工共同参与德育教育,而且应充分利用社会(特别是校友)、家庭的教育资源;三是应明确全面育人的观念,不权要求注重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功能,而且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校园网络等虚实结合的载体的育人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