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大学生的内部诸因素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青年学生容易以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过分地肯定自己;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又会过低地估计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产生怀疑、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体验。很多大学生就是这样经常处于既自尊又自卑、既开朗又忧愁、既大胆又怯懦、既独立又依赖、既合群又孤独的矛盾冲突之中,经常陷人反思和内省之中,体验到各种欢乐与痛苦。所有这些既可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向前发展的心理动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心理阻力。在他们周围,如果没有可以吐露真情的知心朋友时,则只能把这一切隐于心底。如果周围的人居高临下,对他们的训诫和批评多于同情和帮助,就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压力,使他们紧闭心灵之门,加大了与他人的心理距离。
2.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尚难适应转型期的变革。我国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尚在建设之中,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不断地调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之相适应,这样就使大学生心理上固有的稳定结构被打破,而产生种种困惑和纷扰。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如拜金主义、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都使一些大学生烦闷、愤怒或悲观失望,使心理上的困扰、冲突增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个别学生由于长期不能自我调节和排解,精神上经常处于自我折磨之中,并在反复中加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如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生活压力、环境变迁等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学习任务、工作性质超出个人的能力水平,或不能达到个人的愿望,与个人的抱负兴趣不一致,或个人不能左右自己在学习时所面临的困境时,均可能造成心理压力而影响心理健康。
3.学校、家庭的心理环节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真正地实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只注重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智力因素的提高,忽视了从心理上沟通疏导学生,忽视了能力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适应社会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庭教育的偏差也给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小偏重于智力开发,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学生心理问题的日渐增多,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局面,特别是要突出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导问题。大学生比较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不能够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因此,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控制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2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和欢迎。不少高校的医疗机构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而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学校教师的作用就其任务而言,是通过教育使外部影响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相同化,使受教育者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新的心理品质。广大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生活特点,特别是大学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掌握预防和缓解这些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极为有利。
另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提前开展,当发现学生处于心理劣势和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他们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梳理出来,给予正确引导,对症下,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调整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要在帮助学生预防、控制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责任感,在较高层次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合力创设心理育人的有利环境。心理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密切配合,全方位合力投人,才能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第一,加强校园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利用高校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第二,实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互动机制。首先,学校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估体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要摸排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建立从学生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其次,学校、家庭要联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对于恋爱失败、失利、就业压力等泰然面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帮助他们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再次,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通过进行诸如国情、生产劳动、体能竞技、设计等有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等,使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适应和改善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