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说“解惑”看高校教师

2015-06-17 01:4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析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说“解惑”看高校教师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师德建设 解惑 教学

    关键词:师德建设 解惑 教学

    论文摘要:通过新时代师德建设与师说解惑的思想分析,从角度回顾先人的思想观点并赋予“解惑”新的生命,指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与创造者,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对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能自觉“解惑”,更要倡导求实、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和健康的素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事业,为学生“解惑”,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知识、文化的传承。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于科学知识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知识、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创造者,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面临着转型和信息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新时期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既丰富了师德的时代内涵,也使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 高校教师的使命

    韩愈(公元768一公元824),唐朝伟大的家、家与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其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表述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提出师者的职责和使命。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近现代教育影响甚深,这也反应了文化传承具有历史的连贯性和思想的传承性。虽然由于特定时代背景和生活氛围的烙印,《师说》带有主观阶级色彩和历史偏见,但其“学而从师”的精髓思想观念,以一种特定的一脉相传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造与重塑。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应具备哪些素养呢,韩愈的(+)币说》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从人文深层次指出教师必须具有为师的素养即“师道”。

  “师德”,又称“师道”,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括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质。对教育的思考可以是一项个性而有共性化的事业,个体可按照自己的观点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和方式提出理解和解释,但这并不改变教师教书育人为终身责任的共性本质,教师在知识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使命与作用。从某种层面上,师德可理解为是主体在师德关系中自我表现的道德状态,是师德价值的个体实现。

    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教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着神圣的文化建构使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在文化转型、信息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中,面对新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善于育人,更要善于“解惑”,在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某种角度看,获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更最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批判性的理解、论证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理性思维与批判反思的能力,培养独立人格、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二 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与解惑

温家宝总理2007年5月在同济大学讲话中指出:一个要发展必须靠三个方面,一是靠人、人才、人的智慧和心灵;二是靠能够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三是靠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而这三者都离不开人、人才,离不开现代大学的培养。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与文化,更要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未来社会文化知识的创新。韩愈的《师说》在“传道授业”之后又紧跟“解惑”,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传承的整体环节。所谓“解惑”,不应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知识解惑”,更是指对人文深层次的一种精神、或文化的释疑。

    “解惑”,在新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指教师释疑解惑,解决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疑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启发教学;对老师及学生均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学生要善于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这样才会有真知,也才会有灼见,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高校教师应着重注意解疑释惑的方法,应摆脱传统的教条式、生硬死板的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训练的有效方法。以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可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与特长。正如爱因斯坦1938年在《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上或者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这些解惑能力需要正确的师德建设指引,解疑释惑的目的是传承知识并弘扬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爱因斯坦曾说,大学出来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温家宝总理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上又添加了一句指出:大学出来的人,应该是关心国家命运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人。因此,师德的建设可以在传道授业的实际过程中,通过教师解惑的表率作用和言传身教,更好的用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学生,培养、塑造和成就学生健康成长,将《师说》的精髓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上一篇:新建院校教师教学方法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