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障碍;激励法;引导思想;动作表象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校冰上课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发展体能和技能,而忽视了心理教育,致使部分学生对冰上课教学产生消极、排斥、畏难、不思进取等心理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冰上课教学的目的、任务起着负面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心角度入手,对学生在冰上课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以及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心理训练,为消除高校冰上课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参考。
1产生心理阵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影响个体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效能的消极情绪。在冰上课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外在因素
1.1.1冰上课的特殊性
高校冰上课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素质基础,又要求学生掌握冰上运动的技术、技能。因此,部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感到冰上课艰苦、难度大、危险性高,从而产生畏难、恐惧的心理。
1.1.2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教学方法单调、枯燥、缺乏新意以及讲解缺乏生动性和感染性,导致学生感到乏味。
1.1.3场地限制
由于冰场面积有限,使活动受限,从而抑制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1.2内在因素
1.2.1学习态度和动机不明确
在冰上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只从个人兴趣出发,因此,在行动上表现出消极、厌倦的情绪。
1.2.2学习的意志品质差
在冰上课教学中,对初学者尤其是南方学生,难度大、要求高、消耗体力较多,因而导致部分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躲避上课的念头。
1.2.3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差
部分学生原来素质和技能较差,在体育教学中,一时领略不到学习中的乐趣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故而产生自卑心理。
2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2.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求知欲望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和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激励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启动器。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积极去参加,是促使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未来是高智能的竞争社会,要想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就要有健壮的体魄;其次,充分阐明体育运动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介绍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锻炼,在国际大赛中勇于拼搏,为国争光,扬之威的事例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再次,要注意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化为持久的动力与志向.使学生明确参加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2.2依据学生个性心理特性,因势利导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并用不同的心理训练方法来调节和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2.2,1胆汁质类型的学生特点是:反应快、动作敏捷、精力旺盛、勇敢、好胜心强、性格急躁、接受能力强,但分化不够精细,动作不够规范。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提示他们注意动作质量和技术细节。
2,2,2多血质类型的学生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掌握技术动作快、改进动作能力也较强,但兴趣易变,不稳定,一旦没有足够的刺激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应正确引导,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