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改革德育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显性课堂主要是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全讲完”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在新的网络下,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显性课堂仍然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理论课教学依然是高校德育工作最规范、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显性课堂教学,介绍网络的价值原则,介绍网络礼仪、网络法规、网络政策;通过显性课堂教学,可以明确教育指向,使学生个体的价值观达到与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与社会现实、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但是,仅靠传统的显性课堂已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要求,要使德育取得实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我们要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增加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借鉴“接受理论”的启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灌输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变“要我接受”为“我要接受”,变“整齐划一”为“区别对待”。可采用开放式、在线讨论等方式,按计划设定讨论专题,让所有学生成为在线讨论的成员,引导他们放弃错误观念,在价值观的争论中澄清是非。这样的显性课堂教学,既采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段,发挥了网络交谈的长处,又使德育内容得以顺利灌输,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在这种网络交互式的教学中,大学生的网络礼仪和网络道德规范也会得到逐步确立。
在坚持显性课堂为主的同时,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的概念是196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托斯顿·胡森曾为隐性课程做过这样的定义:“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程规范和程序、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具体而言,隐性课程包括校园、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实质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感染和熏陶。即在对大学生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无意识地受到感染、熏陶,从而改善认同心理、发挥个人潜能,达到德育目的。
二、加强网络主体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
所谓网络德育主体,就是指建设、和使用互联网,并具有相应道德需要和能力、道德义务和权利的人或组织。它包括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站点、网络制造商、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网络德育主体主要是指大学生网络用户。
长期以来,我国的强调的是外部灌输说教,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以这种传统方式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很难适应变化莫测的网络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借鉴“接受理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启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慎独”道德情操,使他们对现代网络能做出客观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1.引入“慎独”思想,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针对网络的自由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把“慎独”思想的精髓引入到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从事德育工作的时候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要抓好慎始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理念。网络生活的丰富性、虚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要客观地认识和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极其不易。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教育,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作为第
二生活和学习环境,同现实世界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制度,所有受众都要遵守它的规定和原则,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二要抓好慎微教育,培养大学生“恶小不为”的网络意识。大学生在缺乏必要监控的网上漫游,或许好奇、或许无聊、或许想证明自己、或许想发泄内心的情绪。慎微教育能很好地培养其“微处自律”的精神。通过认识“微”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一是可以自觉形成“恶小不为”的正确认知。二是可以自觉落实防微杜渐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