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和谐实践教育模式研究(2)

2015-09-18 01:00
导读:最后,实践专注技能知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实践教育的目的更多在让学生依照规则行事,形式过多的是将学生实践教育视为培养学生固定的

    最后,实践专注技能知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实践教育的目的更多在让学生依照规则行事,形式过多的是将学生实践教育视为培养学生固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谋生,这种模式培养的标准是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盲目、被动和不理解的服从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主导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与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背道而驰。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同一性危机”是缘于教育和教育实践中的工具理性,也就是把教育活动作为“工具行为”的必然结果。理论的灌输成了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僵化的说教成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方式,这是工具理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典型反映。工具理性把人作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屈从于一定机制的工具进行考量,过分强调目的和手段的清楚划分,而对于目的和手段本身的合理性(隐含的价值与规范)却不予考虑。毫无疑问,这一结果是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初衷是相违背的。当前,在教育领域中一旦出现“同一性危机”,人才的质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扭曲教育的本质,更可能危及学生的长远发展乃至的倒退。因此,我们必须设法消除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中工具理性的影响,复归教育作为交往行为的本质,在重建同一性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终极目的。

    三、交往理论构建和谐实践教育模式

    为了实现和谐实践教育,必须摒弃教育“工具理性”的影响,重建高校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的同一性,这是对教育本质属性认识上的转变,也是对教学关系认识上的转变。要达到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和学生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共存,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生从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转变为受教育的主体,视学生为教育这一特殊交往行为中对话的一方;必须改变教育的内容,即交往活动的载体和方式,改变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之间脱节的关系;必须改善师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教学效果的评价模式等等。

    (一)对话—实践性,倡导交往的动态性

    交往—实践性的教学不是按图索骥的交往,也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交往,而是一种“即刻的情境中的、偶然性和即兴发挥”的智慧交往。在交往中,身体不仅仅获得意义,还能按照“善”和“好”的规范改变自身,这就是说,身体一方面参与意义的生成,另一方面,在参与意义的生成和分享意义的过程中,主体按照某种意义自我塑造。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分析,它倡导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即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哈氏认为,对话与对白是相对立的概念,对话是交往行为的中心概念,存在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教育是通过交往活动实现的,教育的本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话题为中介所进行的交往活动。根据这一界定,我们有理由认为,实践教育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交往行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主体,根据一定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实践为媒介而达到他们之间相互理解形成共识的交往活动。在学生交往中,老师承担的不是一种权威的教导地位,而倾向于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远远低于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更趋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的准备阶段,还是在实习的过程中,抑或在实习经验、分享实习感受时,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霸权地位被消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师生之间在实习中,通过沟通来达到对工作和自我的认同,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使实习过程与受教育主体身心发展的需要合拍。

    (二)对话—共享性,强调交往的共生性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的核心就是建立“主体间性”,交往是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单向关系,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它不是先天的自然存在,而是不同主体后天交往的结果,是不同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建构起来的。主体间性是有层次的,以实习过程为例:第一层次是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工作对象多极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以实现“共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同时作为交往的主体,以专业语言、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为媒介进行相互交往、沟通,在有关规则、业务等方面达到相互理解,最后再达到共识。第二层次:在实践基础上,相应举办征文比赛和调研大赛,让参加不同岗位实践的同学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提交主办方,供其参考。主办方可从中得到启发,吸取有益的建议,弥补存在的漏洞,从而更好的进行合作,使主办方、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实现“共生”。由此可见,实践过程就是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极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以实现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三)体验—生活性,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交往

  哈贝马斯认为整个世界存在自然客观世界、社会交往的社会世界和情感意志的主观世界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应当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个整体,所有进行交往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中相互理解的。也就是说生活世界是行为主体交往和理解的前提,因为人的概念本身已经蕴涵了社会的存在,社会性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要被呈现出来的事实。循着这一,哈贝马斯提出了以交往进化为核心的发展理论。他认为,只有社会性主体才能从事学习,因而学习不是孤立的纯粹的个人行为。主体必须进人生活世界的符号化结构,走进交往系统,融人到氛围中去,在社会中学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理性结构。哈贝马斯的理论与我们在的实践不谋而合,实习安排就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所感受到的情感,接触到的社会世界,以及与客观世界一起融人到生活世界中。我们的实践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工作中真实的一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对工作的认同,让他们树立对工作的信心;同时,在这种模式中,通过真实的专业参与,在过程中验证自己知识的真实性,理解自己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的联系,从而逐步认识世界,给自己明确的定位,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

上一篇:浅议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