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轻工特色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2)

2015-09-26 01:01
导读:2. 3实践教学基地滞后,不能满足生产、毕业实习的需要 由于涉外贸易的谈判与涉及到双方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这些在贸易磋商过程中均不宜被局外人知

  2. 3实践教学基地滞后,不能满足生产、毕业实习的需要

    由于涉外贸易的谈判与涉及到双方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这些在贸易磋商过程中均不宜被局外人知道,而且在谈判中也需要营造特殊的谈判氛围,学生列席谈判在很多情况是不被允许的。大部分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也只能熟悉下单证,感受下外贸企业的工作氛围,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困难。

  2. 4没有充分利用好轻科优势

    有特色的外贸人才培养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有轻工特色的高等院校都具备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及校外示范性实习基地,组织学生通过最基本的技能培养,参与产品的生产制造,能较好让学生了解产品知识及动手能力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行之有效地措施。但学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由于缺乏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及互动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基本没有共享这些轻工学科资源。如湖北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立国际贸易专业时,学校开立了《制图》等工科课程,并安排学生金工实习,要求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做一些简单的轻工产品,但后期因各种原因,逐步取消了这些课程及实践环节。

  2. 5实践教学质,监控不到位,无法对教学质,进行有效地监管

    由于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学生实践、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一般采用比较分散的形式,地点选择在校外。这样老师就不能一一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另外,学校对这种分散式的实践教学的监控一片空白,更加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和评估。

    因此,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有轻工特色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3轻工特色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困扰高校文科专业的难题。从轻工特色国际贸易专业现状及实践看,本人认为,应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实习教学三个层面人手,逐步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1)加大校内实验资源开放力度,开设特色课程及实践环节,实现资源共享。轻工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特点,开设相应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湖北工业大学轻工优势学科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轻工产品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制浆造纸、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工程等。在开设理论课时,可以设立轻工外贸商品学这门课程,并分成机电、食品、、日用品等具体产品贸易方向,增强学生对这些商品的了解。在实践环节,设立轻工产品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2)重视商务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教学。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代表21世纪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和各国往来的核心。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及运作手段。一是硬件的建设。硬件建设要求建立供课程整合专业的网络教学协作室,利用网络建设一个安全资源共享信息化网络平台,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必要的基础环境。二是软件环境建设,配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信息系统”等,这些软件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

    (3)实现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在经济的条件下,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个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培养的学生只有经过外贸企业的再培训并得到外贸企业的认可,才能称的上是真正的人才,高校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立足之地。因此,高校应主动和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共建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目前实践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学校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制订实践计划,要求老师经常到外贸企业第一线,掌握国际贸易实践知识,了解产品市场行情,将外贸企业的难题作为自己的难题。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外贸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为客座教授,开办讲座,共同开办《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国际贸易人才素质教育》等实践课程,从而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高校应及时和外贸企业信息沟通,调整培养模式。高校的服务对象终究是企业,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千差万变的,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对人才进行市场细分,并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确定本校毕业生的未来流向。并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

    (4)重视假期社会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技术化、信息化,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如良好的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与参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单纯靠课堂上老师传授是很难积累的,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接触社会去学习,假期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与途径。社会实践内容很广泛,可以是社会、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也可以是与专业有关的走访调查、社会调研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校优势,同时便于组织,容易落实,受到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的热烈欢迎。要达到社会实践效果,学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这能够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

上一篇:试论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高校《国际贸易原理课》双语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