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5-09-25 01:4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结构 复式教学 教育

    关键词:结构 复式教学 教育

    论文摘要: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它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我国由于的原因,加之区位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坝区的教育相对集中,而山区,特别是边、穷、老、少地区的教育相对分散和滞后。要改变这种状态,各地区教育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在办学形式方面要作出很好的思考,使不同的适龄少年儿童都享受到了平等教育的权利。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中国教育的总体目标,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时应遵守的准则,是中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指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仲共中央关于构建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保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保障全体人民享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资源保证。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地理区位的不均衡性,各地区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贯穿于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之中,使教育公平得到真正的实现。

    一、提高认识、优化结构、促进教育的公平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已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达到普及高中教育的程度。但对于边、穷、老、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自然的影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摆在各级教育决策者的面前。虽然仪务教育勘规定了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由于居住分散,适龄儿童难以就近人学,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余下的留守儿童要承担家中适当的农活和家务劳动,给他们就近就地人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使他们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真正达到实现义务教育的目的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只有积极采取措施,优化教育结构,强化校点建设,才能使教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据云南省2006一2007学年初教育事业,全省有完全小学14055所,教师222022人,学生4522624人,生师比例为20.37:  1,小学教学点16141个,其中一点一师的就有11317个,占教学点的70.11%;而一点一师的学校中,复式教学点7098个,占一师一点学校的62.72%,占小学教学点的43.98%。其某边疆县2007一2008学年初综合表统计,全县有小学教学班1087个,学生26640人,有教师1834人,生师比例为14.53: 1,平均每班有学生24.5人;有教学点157点,一师一点有77个,占教学点的49.04%,而复式教学点有48个,占一师一点总数的62.34%,与全省比例相当。在这些复式教学点中,有复式班96个,有学生1365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5.12%,平均每班有学生14.22人,而每个复式教学点的教师就平均肩负28.44个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高于全县师生比例的两倍。从抽样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特别是复式教学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事实证明,没有农村教学点,就谈不上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谈不上教育公平。因此,只有搞好农村教学点的建设,坚持教育资源面向农村,面向老、少、边、穷地区,不断改善农村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其教师保障机制,才能推动公共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全体适龄少年儿童享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只是教育经费的同等划拨,还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权利、办学条件、教师配备等方面的大致均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面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把强大的负担转化为巨大的智力资源。农村教育不是城镇教育被动的附属物,它具有与城镇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仍然是全民教育不可闲置的主体,它与城镇教育不是取舍的问题,它们都具有同一发展的必要性,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国是一个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依然是义务教育的主体,而抓好农村教育,必须不遗余力地抓好农村教学点特别是一师校点的建设,它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复式教学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特殊性,它依据人口分布,文化,地理环境,村落的相对距离,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儿童和家庭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有效的办学形式,它可以解决儿童上学远的困难,使适龄儿童可以就近就地人学。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口逐年下降,大量的单式教学班随着生源的逐步减少而造成教师资源的巨大浪费,相邻的教学点相距较远,不能合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本教学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合并在一间教室由一位教师授课,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上学远的矛盾,同时,也使教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许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开办了复式教学班(点),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秘鲁等国,三分之二的小学都实行复式教学,越南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推进农村和山区复式教学的发展,在师范院校建立“复式师资培训的模型”并开发出版了复式教材。尼泊尔在1994年就已实施农村复式教学的教师培训计划,而我国对复式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至今仍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复式教学进行研究和,致使复式教学在普通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它是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努力调整办学结构,优化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农村教育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农村教育得到发展,才能谈得上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复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时间里分别用不同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作业。同时教两个年级叫二级复式,教三个年级叫三级复式。复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主要适应在人口居住分散,不便,学生少,教师少的农村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它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对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振兴经济,稳定社会有着积极的特殊作用。

    (一)复式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复式教学是近代史上随着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在长期的奴隶社会中,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家庭教师等。这是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小和个体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私塾和家庭教师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进步的教育思想家提倡人文主义文化,弘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要求个性解放,崇尚理性和知识,要求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他们主持的学校除招收王公贵族和富商的子弟外,也吸收了一部分贫民的孩子。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便产生了编班授课的集体教学形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教学形式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形成了班级授课制度,并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人学儿童的不断增多和年龄的差异,复式教学也就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及应运而生。

    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的许多国家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提倡以“人”为中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反对封建教会经院宣扬的蒙昧主义,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便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活动。在此前提下,德意志公国颁布了教育法令,大量开办初等学校,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效仿德国令文推广复式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度,是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开始的。21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乡村小学代替私塾,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普遍推行,作为班级授课制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也在我国开现了端倪。一些教育家开始学习、研究外国复式教学的理论和经验,著书立说,竭力推广复式教学。

上一篇:试论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