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2)

2015-11-08 01:21
导读: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在教学中,强调“引其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家认为,在满怀兴趣、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在教学中,强调“引其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家认为,在满怀兴趣、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学习,感知比较敏感,记忆比较巩固,想象比较丰富。只有学生对一门知识产生了兴趣,才可能对其加以探究,促成对某种知识的研究与记忆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具体是:

  (一)创造性思维法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它巧妙地结合二者,从而使设想脱颖而出。例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时,在讲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盛况后,可引导学生联系世界史“新航路开辟”一节的内容,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郑和下西洋的规模远比西方开辟新航路的规模大,时间早,但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远航就消失了呢?这道集思考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问题,学生热情很高,答案多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将兴趣转化为爱好历史。

  (二)探究学习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用权威的观点束缚学生的头脑,不强调某些问题评价的一致性,鼓励独特新颖的观点。如总理衙门的设置,教材主要根据该机构的半殖民地性质,得出它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的结论。但如果讲课时,引导学生从该机构的职能角度切人,强调它是中国古代所设置的专门办理外交事物的机构,总理衙门与近代西方的外交部差不多,后来演变成外交部。那么又得出什么结论呢?得出这是中国中央机构近代化的开始。因此,“探究学习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置疑设问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置疑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活跃起来,有的发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发问还能使课堂秩序转“危”为“安”。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教师不断给学生思维的机会,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讲“两级格局的形成”一课,可设计下列问题:什么叫两级格局、为什么会形成二战后的两级格局、两级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两级格局为什么会解体、又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等,在课堂上通过设问探讨,深化对事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合作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经常交流、发表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创新意识的产生。如讲“北美独立战争”这一节,可先布置学生以《我所了解的华盛顿》为题,写一篇几分钟的稿。由于不少学生平时已通过课外阅读、看、等途径对拿破仑有所了解,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分析华盛顿的各个方面,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段历史,于是老师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美国在什么情况下独立的?大陆会议发表了什么宣言?美国为什么能赢得独立?这时通过学生合作讨论、老师,大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的创造力。

  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可能源于一节课,一则笑话,一个历史故事。作为教师千万注意不能让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片段的知识点或故事情节中。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兴趣的产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需要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掌握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引入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和考察中引入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并要构建一个评估体系。如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可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加分;平时布置的小论文、小制作,能在学校或市级以上获奖,可在总评成绩中加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自觉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由于中学应试和大学专业细化以及背景下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淡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立足学生在中学阶段既有的历史知识,全面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宏观场景与内在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工作的灵魂和核心,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其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为国家和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

上一篇:试析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