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2)

2015-11-14 02:03
导读:2. 2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构建体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中心环节。高等教育课程大概可分为四类,即中医类课程、类课程、中西医结合桥

  2. 2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构建体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中心环节。高等教育课程大概可分为四类,即中医类课程、类课程、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应采取精简、融合、重组方式,优化课程设置,设定它们之间的比例。

    (1)中医类课程要强化基础课的系统性,经典课的地道性,课的实践性。

    ①基础课的系统性:务求将中医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讲透,通过增加课时比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对中医理论有系统的认识,为学习临床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②经典课的地道性:在打好古代和医古文基础的前提下,采用优质版本的经典原著,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研读、品味、背诵,为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打下基础。

    ③临床课的实践性: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临床各科的课程体系在中医临床总论的统领下,分化临床各科。

    ④总论部分解决基础与临床知识链接的问题,讲清中医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原则如何在临床中应用和体现。各论着重解决各科疾病的诊治特点,解决临床各科实际应用问题。

    (2)西医类课程可根据中医院校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实用性为出发点,界定和整合相关课程内容。西医基础课不必将课程门类分得过细,主要选择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讲授,讲透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内容。西医临床课则以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和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能为主。

    (3)素质教育内容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实现课程优化,应确立重点性、综合性、渐进性和实践性原则,设立自己相对完整独立的体系,且应加大和中医教育、现代模式的紧密结合。

    (4)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以强调启迪性和创新性为原则,设置能启发学生思维、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学体系的课程为主。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中西医结合思路、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学、中西医理论体系比较研究、中西医发展史比较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加强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

  2. 3教材改革

    根据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以“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特色鲜明”为原则,重新改革教材内容,该精简的精简,该融合的融合,该重组的重组,建立一套既能保持中特色,体现中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反映当前中医药学先进水平的高质量的教材。

    基础课教材强化基础和系统性,并增加理论和临床的知识链接点;临床课教材以编写紧密联系实际的案例式教材为目标。

  2. 4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以问题为导向(PBL)的学习模式。

  2. 5实践环节

    在借鉴现代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可行性机制,并在其中大量加入师承教育的元素。

  2. 6考核方法

    在医学教育界,将教育目标简化为三个层次:回忆、解释、问题解决。考试的科学性就是研究对这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因此,构建一个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考核方式与制度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在基础课考试中,可采取多站考核的形式,即、小论文、作业等相结合的方式。临床课的考核可在笔试的基础上采取床边病例考核和讨论课的形式。

上一篇:浅谈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