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 2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构建体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中心环节。高等教育课程大概可分为四类,即中医类课程、类课程、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应采取精简、融合、重组方式,优化课程设置,设定它们之间的比例。
(1)中医类课程要强化基础课的系统性,经典课的地道性,课的实践性。
①基础课的系统性:务求将中医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讲透,通过增加课时比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对中医理论有系统的认识,为学习临床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②经典课的地道性:在打好古代和医古文基础的前提下,采用优质版本的经典原著,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研读、品味、背诵,为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打下基础。
③临床课的实践性: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临床各科的课程体系在中医临床总论的统领下,分化临床各科。
④总论部分解决基础与临床知识链接的问题,讲清中医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原则如何在临床中应用和体现。各论着重解决各科疾病的诊治特点,解决临床各科实际应用问题。
(2)西医类课程可根据中医院校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实用性为出发点,界定和整合相关课程内容。西医基础课不必将课程门类分得过细,主要选择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讲授,讲透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内容。西医临床课则以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和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能为主。
(3)素质教育内容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实现课程优化,应确立重点性、综合性、渐进性和实践性原则,设立自己相对完整独立的体系,且应加大和中医教育、现代模式的紧密结合。
(4)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以强调启迪性和创新性为原则,设置能启发学生思维、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学体系的课程为主。
如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中西医结合思路、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学、中西医理论体系比较研究、中西医发展史比较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加强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
2. 3教材改革
根据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以“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特色鲜明”为原则,重新改革教材内容,该精简的精简,该融合的融合,该重组的重组,建立一套既能保持中特色,体现中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反映当前中医药学先进水平的高质量的教材。
基础课教材强化基础和系统性,并增加理论和临床的知识链接点;临床课教材以编写紧密联系实际的案例式教材为目标。
2. 4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以问题为导向(PBL)的学习模式。
2. 5实践环节
在借鉴现代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可行性机制,并在其中大量加入师承教育的元素。
2. 6考核方法
在医学教育界,将教育目标简化为三个层次:回忆、解释、问题解决。考试的科学性就是研究对这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因此,构建一个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考核方式与制度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在基础课考试中,可采取多站考核的形式,即、小论文、作业等相结合的方式。临床课的考核可在笔试的基础上采取床边病例考核和讨论课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