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协调并优化各种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圈,把知识传授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高马克恩主义理论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需求和知识的传授有机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教育
高校理论教育课中的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关心每个人学生自身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把知识传授和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的需求和知识的传授有机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一、和谐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中的和谐教育,高校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因为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恩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改革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特别是以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和谐发展为根本。高校马克思主足理论课担任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我们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仅要一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学生,使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急需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格创造过程,学生是此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外在因素采用一切手段诱导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师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把知识传授和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采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的实效。
二、“和谐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具体要求
1.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必须立足于现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考虑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配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把对思想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把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同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听课时有感有悟,并使这种感悟转化为学生具体的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思想理论力量的强大和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在人生中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2.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师面对的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均一的,是有着可以区分的个性差异的;每个人所指向的自我实现又是个性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差异的个性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需求,培养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