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转变探究
2015-12-14 01: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转变探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传统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
【
摘要】传统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需要,高校必须顺应改革的趋势,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本文从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着手,谈谈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体会。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探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不仅注意对书本知识的吸收掌握,而且还特别关注社会问题。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相应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实行全方位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性教学转变;由死板说教、全面灌输向互动合作、研究性学习转变;由纯理论讲解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优化思政课育人功能、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1.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5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
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的前途命运。”这是胡锦涛同志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深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深入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其基本规律的深入总结。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今全球化时代加强合格人才培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战略把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思政课学科性质呼唤健全人格和政治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灵魂、坚定方向、培育和健全人格的综合性的育人教育,它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和统一在一起,以育人为宗旨,以成人成才为目标。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创新精神积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教学效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厌倦、疑惑,教师的困惑、无奈也不是个别现象。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束缚、压抑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只为应对
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空洞、乏味、说服力差。因此,切实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积极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努力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已迫在眉睫。
二、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灵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归宿是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设计新的教学模式的依据。
广大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学习和借鉴了其中的四种,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案例教学法
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案例的选编、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案例的课堂讨论、讨论的点评和总结、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等逐次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系列教学环节。思政课案例教学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编写精当的教学案例十分重要。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活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编写案例就要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更加突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把问题讲深讲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