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从的教材体系到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的转换
教学体系,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而构建的施教体系。这个体系在本质内容上应当与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相一致,但是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针对性和教学性。构建教学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处理一定的理论体系,又要根据对象的实际处理教材。对于任何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自己准备在课堂上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要多讲,哪些要少讲,怎样凸现重点和难点,怎样写教案,怎样使用教学资源,怎样体现教学,都要心中有数,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现实最突出的重大问题选择教学内容,不能按着教材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有所取舍,或突出某一个、几个方面,切不可蜻蜒点水,面面俱到。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根据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特点组织、建设自己的教学体系,从中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不能没有章法、不加思考地溜教材、平铺直叙;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阐释与发挥,启发学生的新思,这是对教师基本、起码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据有关显示,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甚明显;上课时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要么就是敷衍了事,此种现状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没有设计好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在高校,人们发现也有少数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授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甚至有的课堂人满为患。这就启示我们,在其他条件(、课程、教材、课时等)都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劣与马克思主义教学活动的效果关系甚大,不可小视。据有关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深切地认识到陈旧、呆板、缺乏生气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吸引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设计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求实效,不走形式,确立“研究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着力在“研究型”上下工夫,并据此编写有关教学方案。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增设“师生对话研讨”的教学环节,在教师的主持下对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力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此起彼伏的发言,不同看法的交锋”使许多学生原以为很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变得生动鲜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进发出来。这种做法把学生从“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广泛引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从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方式,转变为图、文、音、像多种教学手段并用。这种形象化的教育补充了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另外,一些综合性大学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办杂志、撰写调研报告、进行专题讨论和网上交流等“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验证所学的理论,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