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主体及其创新(2)

2016-03-13 01:00
导读:三、学生主体行为模式的创新 在当前即将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大学生群体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亲身参与并推动新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这样

  三、学生主体行为模式的创新
  在当前即将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大学生群体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亲身参与并推动新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者们传统的管理行为模式已经受到现实的质疑和挑战。以往行之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模式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并不必然向着适应新变化的有效管理方向发展,而往往因为落后于时代发展成为无效的劳动甚至成为阻碍时代进步的障碍。学生管理主体是管理创新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因此,学生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模式的创造性发展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学生管理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从传统的集体中心主义向注重个体价值的转变长期以来,每个独立的自然人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既是社会生物的个体,又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在相同的中,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特征,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行为毕竟各不相同,每个不同的社会个体都有区别于其他的个体的特点。学生管理者坚持传统的思想为建设培养出了大批“思想过硬,政治合格”的优秀人才,但是其徘徊在旧有体制框架内,与社会主义条件下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传统的学生管理教育过分强调奉献,强调把个人价值融入到集体价值中去的“螺丝钉”精神,并把它作为人生价值追求的楷模,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阻碍了个性的发展。

  注重个体价值要求避免用集体的名义侵害个体的权利,其是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和弘扬。注重个体价值并不是走向集体的对立面,只注重个体而不注重集体,它强调的是个体价值和整体价值的有机统一,否则就会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个性是个体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个性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个性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相对可塑性的一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个性也会发生改变。基于大学生个性的可塑性,学生管理者们应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材施教。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我意识较强,注重自我权利保护等特点,学生管理者们可以运用管理行为的连续带模式理论有弹性地把握尊重个性和塑造个性之间的关系[6]。从而选择是做出决策后由学生服从,或是做出初步决策允许下属提出意见,或是授权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识别问题做出决策,从一般意义上看,一统到底的独断专横和放任自流、不作约束的管理对大学生群体都是不适用的。
  2、从“人本管理”深化成为“能本管理”
  人本管理一方面强调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求人在管理客体中居以主导地位。尊重学生个体价值就是人本管理的集体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客观上要求对个人的权利观念和价值诉求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培养。
  然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责任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价值的诉求,更要教育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级人才。因此仅仅强调人本管理是不够的,教育功能要求学生管理者们从人本管理中引申出更为深刻的内涵。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人不断地超越自身能力向前发展,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能力”的发展上趋于一致,人的自身能力建设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对知识型、能力型劳动者的渴也要求人才能力的提高,学生管理者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是高等学府责无旁待的义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0.
  [3] 劳凯声.教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5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7.
  [5] 毛卫平,韩庆祥.管理[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66.
  [6] 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86.

上一篇:试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与思路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