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2)

2016-03-19 01:00
导读:三、高校危机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三、高校危机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
  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发布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并建立,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陶应勇.论高校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2007,(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
  [5]中国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6]岑金,裴俊伟,张琳.高校危机管理对谁负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
  [7]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上一篇:试论重视中学生课间操的管理 下一篇:浅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