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研究
2016-03-19 01:0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研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高校学生 群体性事件 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生 群体性事件 长效机制 网络舆情
论文摘 要:伴随着我国发展、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多元化和改革, 各种类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 对高校教学带来严重影响, 甚至波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 从学生群体性事件危机的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和校园三个维度进行探索, 以便应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
当前,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转型和多元化趋势渐趋明显, 社会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样, 在战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环境、教育理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特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会在校园内产生、积累和爆发。因而, 各种类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 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甚至波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准确把握和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 积极展开“五早”工作(早、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早解决), 对于我们维护高校的稳定, 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
高校群体性事件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特点, 如今, 在新环境和多种新因素的影响下, 高效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隐蔽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 高校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青年, 渐趋网络化和泛空化, 网络成为高校学生赖以生存的交流方式。因网络具有相当的自由性、匿名性和隐蔽性, 利用网络发泄对、社会和学校的不满, 或纠集群体性行为的联络手段, 成为高校群体性矛盾表现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信息爆炸和化的时代, 网络舆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引发高校群体行动性事件的导火索。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敏感性
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大学生, 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动向和发展更为关切和敏感。由于学生群体自身思想不够成熟, 又正值血气方刚的人生阶段, 对于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容易走偏激路线, 甚至有可能被某些不法分子蓄意利用。伴随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信息化浪潮, 高校一旦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 便会迅速扩散,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双向性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双向性。一方面,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势必在客观上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使其向“危机”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若高校工作者在事件发生前后能采取正确措施加以解决和应对, 积极地消除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便能使“危机”向“转机”和“契机”方向演化, 增加学校处理类似事件的相关经验, 进而推动学校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四)偏激性
由于个人在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某些现象或实际问题产生各异的思想观点进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高校学生身心尚未完成社会化, 对待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理解不够客观和全面,
如果不对他们某些偏激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及时予以疏导、协调, 就会逐渐强化并凝结成矛盾, 而难以化解, 继而产生对抗, 引发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
(五)可预见性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 其具有普遍的共性和特质, 根据以往曾经发生过的类似重大事件等, 可以初步推测出当前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认识和把握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成因, 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维护学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特点和规律, 全面提升自身对于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见能力, 把消除不稳定因素, 维护学校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的要求落到实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干预危机的实现途径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干预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 其要求高校各级相关部门形成良性联动, 共同构筑一道“预警→干预→善后”的“防火墙”。
(一) 构建学生群体性事件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便于及时预测和发现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和苗头或者可能的发展方向, 从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合理依据。
1. 根据校情制定和演练预警与
应急预案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也有其可以把握的脉络和规律。若能科学把握这些规律, 就能进行主动的、科学的预防和预警。为此, 高校工作者提高自身见微知著的能力, 平时注重积累, 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的因素。对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和改革及时公开、广泛听证; 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的波动, 防止积怨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对于心智容易偏激的学生重点观察等。
应急预案的制定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完善细节。切实保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有章可循、临危不乱, 防止顾此失彼、指挥失调。为了应急预案制定得是否切实可行, 需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机构、人员训练和演练, 使其明确岗位与职责, 增强彼此间的协作能力, 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以检验预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能否实现预期效果, 并进一步和完善, 切忌流于形式。
2. 实行人员管理和信息管理
首先, 是要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分级负责与管理; 组建一支由专业人员和学生工作者组成的工作队伍; 定期对危机管理工作队伍成员进行业务
培训, 提高其驾驭管理能力和危机化解能力。其次, 由专业人员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直接的、系统的咨询服务以及肩负对学生工作者及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培训; 最后, 必须充分发挥一线
辅导员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 鼓励他们为心理咨询中心及时把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动向提供有效信息, 劝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接受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