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网络舆情——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新阵地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的时代,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 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新阵地——网络舆情。
1. 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管理 中国大学排名
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 能够准确把握学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导向和发展趋势。聘请专家、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敏感时期的重点监测, 掌握最新信息, 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 准确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从而对其进行恰当及时的干预和调节。
2. 正确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
高校管理人员在尊重网络信息交流自由平等的原则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疏导和引导, 加强和控制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 降低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 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提供有利的网络舆情。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引导学校的网络舆情, 如发掘和开辟学校BBS这块校园舆论主阵地, 严把论坛“入门关”, 严防校外闲杂人员干扰学校舆论, 注重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教职员工、一线辅导员和学生网民作为高校BBS的“舆论领袖”, 利用这些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 以强化主流言论, 孤立非主流言论。
3. 利用网络舆情消减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消极影响
若高校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 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速度快和受众范围广的特点, 及时与外界交流沟通, 利用网络发布真实信息和通报情况。确保客观、真实、全面和权威的信息被传播, 消除外界对事件的各种猜疑, 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 严防少数社会不法分子对群体性事件的肆意宣传、恶意炒作和挑拨离间, 防止事件出现反复态势。在学校内部, 适时反馈、发布相关处理信息, 鼓励师生员工展开讨论, 形成对群体事件的普遍性共识, 保证学校正常秩序的快速恢复和运行。
(三)健全的校园是高校安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创设一种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以期保证高校安定和谐秩序的建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稳定
首先, 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感染和熏陶学生, 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操; 学生置身舒心怡神的校园环境学习, 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的情感;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次,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其更加符合集体舆论和制度规范的要求。再次, 倡导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思想根源遏制了高校学生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使高校学生发自内心地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局面。
2.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激发高校学生追求校园和谐之美
高校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帮助学生感受到心灵美、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 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和谐”、“优雅”、 “大方”、 “风度”的内涵, 从而内化成他们自觉的行为。自觉抵制背离美的行为。有效地防止破坏校园和谐的一切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3. 利用校园文化的实践功能, 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校管理者要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保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断形成和完善。通过创建活动, 组织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参与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 加以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辅导,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减少和遏制校园各种极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随时警惕, 毫不松懈,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诱因, 通过多维度地分析, 多管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有效地预警和及时地干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 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保持校园安全稳定, 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