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研(2)
2016-03-20 01:07
导读:三、关于民办高校筹资的几点建议 危机 冲击下,各级收入不足,支出增加,必将导致对高等的投入更为紧张。因此,严格控制公办高校的招生计划,适度
三、关于民办高校筹资的几点建议
危机冲击下,各级收入不足,支出增加,必将导致对高等的投入更为紧张。因此,严格控制公办高校的招生计划,适度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规模,是减轻财政压力的有效办法。扩大民办的消费功能,不需政府任何投入,就能拉动内需。在此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政府应加大鼓励力量办学的力度,例如出台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明确、合理回报及教育产权等久悬未决的核心问题。
(一)完善筹资制度,优化筹资
为畅通民办高校筹资渠道,确保民办高校财政权益,国家应完善筹资制度,制定相关,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进行鼓励,而不是充当“拾漏补缺”的角色,使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完善法律法规,使民办教育有法可依。修改《教育法》中关于“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条款,从法律上承认我国存在的“少数是捐资办学、多数是办学”的现状,给投资办学一个合理的法律地位。[3]适时的对《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合理回报”条款进一步修改,对“合理回报”作出更为具体的解释;政府应重新确定民办学校的法人类型,突破民办学校不能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传统观念和政策障碍。[4]从而促使“合理回报”的政策可以切实落实。修订和完善信贷等法规政策,鼓励向民办高校提供多种方式贷款。
2.完善制度,分类区别管理。把民办高校区分成非营利性高校即从事偏重于研究和通识教育的学校和营利性高校即主要提供诸如、培训和资格认证培训等项目的学校。对营利性高校和非营利性高校施行分类管理,并承认营利性教育的合法性。明确界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产权关系。制定针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不同和捐赠政策。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和获得捐赠,而营利性私立学校应像企业一样按照税收规定依法纳税并不可以获得捐赠。
3.完善监管制度,净化办学环境。建立对民办高校的监督、评估制度,规范民办高等教育,避免一些民办高通过乱收费牟取暴利,影响民办高校声誉,捣乱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影响民办高校生源等等。对非法办学要坚决取缔,绝不手软。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完善税收制度,扩大高校的筹资渠道。加大对受教育者的优惠力度;消除教育相关法律中关于税收方面的冲突,鼓励个人捐赠;增设新税种扩大高校的筹资渠道用于高等教育;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民办教育,给予更加优惠的教育税收政策。
5.完善制度,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现状。介于我国发展的现状,民间对教育的投入多为投资性质,希望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因此应该在时机成熟,对民办高校分成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区别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行业的特点,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原理,适时推出民办教育营利性教育组织的会计制度。
(二)多元化筹资,拓宽筹资渠道
1.鼓励介入民办高校的发展。教育信贷的对象是教育行业,发展前景仍旧看好,收入也比较稳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民办高校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存款来源,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风险系数更小的投资行为。
2.积极组织社会捐助。民办高校应培养捐赠意识积极拓宽社会捐资这条渠道,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一是成立校友会,建立稳健忠实的捐赠主体。二是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负责社会捐资话动。三是提高自身社会声誉增加获得捐赠的资本。[5]同时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行将“获得捐赠能力”纳入民办高校
评价指标体系的办法,促使捐赠工作规范化,捐赠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捐赠者和受益者双方的积极性,推动民办教育捐赠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拓宽资金渠道。教育是风险较小、收益比较稳定的投资领域,海外渠道是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高校的理想选择。河南郑州的升达大学,由河南籍台胞王光亚创办,现已发展成为培养本科大学生为主,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办学体系。[6]金融危机时期,更多的海外投资者把目光定位到风险较小,收益比较稳定,人民需求刚性的教育领域。据了解,近两年新东方等6家海外教育已融得5亿美元,巨人等10
家教育机构已从国外机构融得3亿多美元。民办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充份利用海外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民办高校加强自身管理建设,积累筹资资本
金融危机来袭,经济萧条,各种资产价格有所回落,建设降低,正是民办高校大力补足教学资源、充实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大好机会。拓宽筹资渠道,完善筹资制度是民办高校抓住机遇,抵御金融风暴的必要举措。同时,要关注国家经济形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招生和在校学生保持的政策。为未来民办高校发展夯实基础,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7]周孟奎.金融危机带来民办教育发展契机[N].中国教育报,2009,1.
[3]陈华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27.
[4]长剑波.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长沙[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冉云芳.民办高校筹资中的社会捐赠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6]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利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p: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