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2)

2016-03-30 01:03
导读:3 与技术并重,全面发展 就我国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

  3 与技术并重,全面发展
  就我国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目课程。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大多不遵循化、商业化和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这是从事艺术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显然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
  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教育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专业的属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应用性的专业谁办?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谁来培养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其实仍缺乏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总体把握。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与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差别在于,美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摇篮,而普通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但几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人们已习惯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发展,长此以往,不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所需的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的教育应划分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不容忽视。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失去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我国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发展,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设计艺术教学的模式,但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显然是欠缺的。设计是作品又是产品的方案,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技术的载体,如果在现代设计上对此问题仍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就不可能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设计家和设计师。也就是说,培养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养的结果很可能把目标定错位,应该从这些方面一些经验,才有利于今后的定位与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使其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灵活自由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开拓思维、完善丰富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提高设计艺术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水平,使设计艺术教学朝着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设计艺术教学目标的重点探析[J].设计艺术,2001(4):9-10
  [2]卢世主.设计艺术的技术观[J].设计艺术,2005(3):25
  [3]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4]马鹏举,吕维正.艺术设计采风教学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126-127
  [5]余德华,黄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之我见[J].研究,2008(05):100-101
  [6]臧柏荣.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4):105-106
  [7]王莉.浅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J].教育探索,2010(3):32-33

上一篇:关于造就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