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职前职后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的探

2016-07-02 01:0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职前职后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的探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在近十年的级、市级小学

  摘要:在近十年的级、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一直在探索“研训一体”的职后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职后培养模式与职前师范教育相结合,在汉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結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系列改革。

  论文关键词: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世界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也由封闭走向开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改革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又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新的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反思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从整体上看,高师院校对新课程的认识比中小学迟缓。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束缚,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
  2 课程设置滞后。第一,课程结构失衡,多年来,高师院校强调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学科方面片面向综合型大学看齐,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般在60%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挤占了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致使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教育类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等偏低,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课程内容陈旧。由于教材出版周期的制约,现行教育学、学、学科教学论等教材多数都未更新,其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老化,不能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方法,一旦进入中小学教育具体的实践情境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
  3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都采用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的方式培养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三点: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和统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实践相互脱节。大学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开展实践的基地,然而二者却缺乏联系,各行其是,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三是培养渠道单一、封闭,不能适应现代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师资的需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地区小学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未来5年共需要补充近1万名小学专任教师。每年应该补充近2000人充实到农村小学教育;而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小学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从学科性结构看,小学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体育等学科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科需求量较大。二是对高学历一专多能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有旺盛的需求。三是重庆市师范教育专业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培养高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重庆市师范资源比较富集,开办的“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为“中等学校、中小学”。针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实施错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学生能够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具良好的修养,从事1门音乐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学,并能够胜任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实施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国家级和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职前师范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1”是指第1学年集中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课堂学习为主;“2.5”是指第二、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秋期共5学期,以理论学习和从教能力的实践训练并重,校内和校外课堂相结合,工学交替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学吋占75%,按照学院教学进程表进行,从教能力训练到校外基地学校进行,学时占25%,实行导师制,每月一周到基地学校跟岗见习教师工作,在导师即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0.5”是指第四学年春期,以校外基地学校从教能力训练为主,在小学集中开展跟岗研修。
上一篇:关于提升高校创业能力的途径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