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探析(2)
2016-07-08 01:03
导读:三、加强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与的途径 (一)深化认识,强化责任 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及在上的表现是学校形
三、加强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与的途径
(一)深化认识,强化责任
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及在上的表现是学校形象的缩影,他们体现着学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要提升认识的高度,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把切实加强和改进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作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实施制度、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工作做实做细。
(二)合理教育,讲究实效
1.加强教育引导,把好“出口关”。大部分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考察的时间比较短,党性修养有待提高,理想信念有待加强。首先,在毕业前要加强对于他们的引导与教育,强化党员意识,严明组织纪律。其次,要让他们明确有关注意事项。例如,执行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活动证制度,将党员的表现进行详细的登记,以方便党员转正及评优等工作的开展。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缴纳党费可以采取委托他人代交或通过汇款等方式来进行。再次,要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把他们的姓名、性别、入党时间、转正时间、工作单位、本人联系方式、家庭地址、家庭联系方式等情况详细记录,规范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管理,以方便跟踪教育与服务。
2.完善教育内容,把好“质量关”。对于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内容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安排。例如,对于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党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应聘能力。对于已就业的党员,要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力。要引导全体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做到离校不离组织,要对他们进行管理制度的专门教育,让他们明确并遵守党员管理的各项
规章制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完善管理,形成合力
1.建立组织,健全机构。《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根据党章的规定,结合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特点,可以在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集中的地方设立党支部,在毕业前将就业单位地域相对集中的暂缓就业党员编成一个党支部。由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由他带领支部党员开展支部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要指定党务干事与党支部进行联系,开展、服务和检查工作。
2.协同管理,形成合力。高校作为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主要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党员的单位及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对党员进行教育与指导。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学校可以了解党员的基本表现,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又能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为学校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便利。此外,对于山区等网络不发达和未设立暂缓就业党支部的地区,根据党员管理工作的需要,借鉴现有流动党员管理的经验,建议在全国的人事机构设立流动党员组织站,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必须与当地的组织站联系,参加转正、评议、学习等组织生活。流动党员组织站要在“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活动证”上加盖学习确认章等。
3.强化服务,提升影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具体而言,就是要针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当中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在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给予切实的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满足他们的温饱问题。党组织的管理要寓于服务当中,这样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萌生对党组织的敬意。这种非权力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党组织凝聚力的增强。此外,要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对待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要热情为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等手续,这种良好的服务态度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严肃处置,疏通“出口”。对于长期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长期不参与组织生活,不做及不按时缴纳党费的党员,党组织要认真对待,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对于不合格的党员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从而起到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