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2)
2016-07-09 01:08
导读:2.多学科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框架。民办高校由于生源课基础薄弱,没有
2.多学科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框架。民办高校由于生源课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育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情、智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
以项目教学为导向,打破专业壁垒,进行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用并举,完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适时,情、智并重,一专多能,文理兼顾,建立跨学科的模块式教学体系,以适应现代技术更新频繁、岗位多变的特点。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按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体系为基础,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基础理论教学上,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要领、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的完整性、深刻性、前瞻性相比专科高职教育要强,但相比普通学科型会弱一些,可以是跨学科的模块式教学。专业技术课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以及一定的适应性,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
3.情、智并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不同课程的有机组合,它决定塑造人才的模式和学生知识结构。目前,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一个模式,不同学校是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基本相同,这样可能限制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可能阻碍学校自我发展、办出特色。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坚持“少而精,拿到手”,突出应用性,课程设置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偏好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适时教育。学科间的不同课程相互补充,实现交叉选修,实现专业优势互补。既有大学科的共性基础课程,又有跨系、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不分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要破除“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设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去改造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课程体系除了迎合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质,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如构建通识课程教学平台,对理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对文科学生进行科普常识教育。同时开展小学教学活动,面向社会,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
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能服务区域,而且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公信度。
4.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强势学科群。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主要依托所在城市,坚持大众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造就一批城市建设、城市、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等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其学科特色要体现城市主题,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为了克服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局限,学科建设应注意发展与城市相关的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城市问题为纽带、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城市问题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积极引进所在城市优秀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如师资、实验条件等),实现横向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民办高校的学科群建设,形成强势学科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科群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
5.治校,专家治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校企合作交流。民办高校“家长制,一言谈”的治校治学方略一直被社会质疑,也影响到优秀人才加盟民办教育队伍的意愿,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薄弱是普遍的问题,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却非常需要既有学术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管理队伍。因此,民办高校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管理机制,给双师型教学及管理人才以宽松的进出。
大学排名 民主治校,打造校系两级管理干部队伍,公开竞选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任期制。专家治学,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研究、实践团队,专家请进来,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教师送出去,教师轮岗去企业
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使用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使相近学科的教师能更好地交流合作,以共同立题研究、共谋学科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学科群,同时重视教师个体业务水平的提升,开展教研活动,实行帮扶政策,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年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