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2)
2016-07-24 01:07
导读:三、高校大学生生态的路径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充分发挥教育对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特殊功能日显重要。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的路径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充分发挥教育对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特殊功能日显重要。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的灵魂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理论教育
没有理论根底的生态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不牢固的,所以,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一思想在他们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中都有体现。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生态道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之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所始终关注的内容。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决定于自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人又具有能动性,并不是屈从于自然的奴隶,人可以通过实践有效地改变,同时在改变环境时改变人自身。在《1844年学—
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稳固平衡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恩格斯指出:“我们每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因此,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促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代生态主义和环保主义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对于这一目标,马克思也有表述。在马克思的设想中,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一定能够得到解决,能够自觉合理地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社会,并提出要建立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可见,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社会。
大学排名
在我国传统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一些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蕴和时代气息。在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就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儒家还十分重视和谐,认为和谐才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常秩序,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出“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教以戒杀护生的慈悲精神,教导世人小到虫蚁也不要伤其生命。佛教在戒杀放生的基础上,又引导世人积极参与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去,保护濒危动物,关注动物受虐,为苍生谋求福祉,使生态得以平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社会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对几百年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人统治和主宰自然的思想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展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提出最早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自然中心主义学派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他们认为人类的生物本性和文化本性,决定了人类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又是自然界有机体中的调控器官,它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德代理者的职责。这个学派的思想对当代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辨析中吸取与运用这些思想,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
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休谟曾经说过,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生态道德情感的萌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因此,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不应停留于空洞的说教。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理论和生态道德认识为基础;另一方面应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生态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机会。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对待自然界动植物的爱,以及痛恨破坏自然界行为的情感融入自己的言行之中,以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注重生态道德实践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是在生态道德教育作用和生态道德情感的影响下,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社会环保公益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道德素质。一是不断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实践活动。优美的
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直观教材。通过校内实践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热爱校园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形成初步的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文明消费、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二是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调研。如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入手,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资源流失情况等,从家庭、社会、企业等方面找出影响环境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写成实践,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 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环保活动。如利用植树节、保护母亲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节日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立足校内、走进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如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参观考察当地公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四是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体验、公益劳动、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使他们能够肩负起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