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
2016-07-24 01:0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生态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
[摘要]生态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尤为重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客观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文章从大学生生态道德理论教育、情感培养和实践体验出发,探讨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生态道德教育 路径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盈与丰富。然而,物质文明发达的代价却是生态的急剧恶化。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正是近年来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最主要诱因。所以,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当今世界迫在眉睫并且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态保护,教育为本,生态教育,德育先行。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态道德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一、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也称环境道德,主要是指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应遵守的生态规律以及生态规范。生态道德与传统道德是不同的。传统道德观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重视人的利益和权力,忽视自然界生存的权利,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道德则是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建立的道德规范,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调整的领域,反映着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大学排名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以使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它是将生态道德要求内化为人们生态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树立生态道德理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自觉,引导大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按照生态道德的要求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文明道德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大自然一直是被人类征服与统治的对象,人类在为自己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智慧、勇敢;另一方面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膨胀,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紧张和对立:剧增、资源短缺、植被减少和土地荒漠化、污水横流、废弃物泛滥、农化肥危害加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等。目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还在不断地遭到破坏。英国著名学家史蒂芬·霍金说,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着“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若不能在未来两个世纪内移民外太空,就会永远灭绝。人类必须要对自然界负责,要对自己负责,如果环境问题继续恶化,在不久的将来,新鲜的空气和水也可能成为稀缺品。因此,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应该加强对生态道德伦理的宣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使经济、社会、自然得到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
之一。2005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位居第133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了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途径。然而,从目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的环境能力较强,对环境要求较高,但是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淡薄,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尚未真正达成共识,生态道德素质总体不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生态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还要具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较高的生态道德素质;不仅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缺乏生态伦理道德的学生就是将来的“生态盲、环境盲”,这与以往的“科盲”“文盲”一样,必将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被无情淘汰。因此,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教育他们由向自然无尽索取的世界观转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护资源的世界观,变物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理性的价值观。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长远的利益,从强调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关怀,教育大学生以开放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