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网络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具体措施(2)

2016-12-19 01:09
导读:(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模式 1.课件学习。教学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选择他们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利用网络课件或光盘课件达到学习目的。这样,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模式
  1.课件学习。教学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选择他们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利用网络课件或光盘课件达到学习目的。这样,学生无须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学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得到教师的授课内容,充分体现学习者的特点,并适合网上信息的表达和传输,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使教学更富有情趣,营造出快乐轻松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表现力加强,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动画化、图示化,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许许多多无意识的、零零碎碎的语言接触点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大脑而被同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2.网上导学与答疑。网络英语教学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思维的创造性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网上导学的形式实现的,它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网络学习并不等于学生和教师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整体上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掌握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网络学习及网络英语课程的特点、明确学习任务,并根据自身要求和自身情况制订网络学习计划,进而熟悉网络学习步骤。(2)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观察,提供适当的英语学习方法指导,有助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语言交际策略,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答疑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的答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机会是有限的,答疑的方式基本属于一问一答式,学生有时会因为心理因素而羞于提问,教师获得的反馈也非常有限。而在网络英语教学中,由于不受时空限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通过E-mail和语音教室等媒介向教师提问。在答疑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使用启发式的话语,采用讨论的形式,经过多次交互后,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思考,还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McNamera指出,“动机真正重要的部分就在于交际行为”。而在与教师对话及提问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使学生完全克服课堂教学中的胆怯心理,积极与教师展开交流,教师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反馈信息,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
  结语
  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必然会对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结构和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多媒体和因特网使英语教学产生根本的变革。我们应该有前瞻意识,对因特网如何成功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作出超前的决定。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终身学习。但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恰当,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摆脱母语信息综合反映羁绊,充分调动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综合反映的语言习得环境,使之成为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

  :
  [1] 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9.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 苏效平.网络英语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应 [EB/OL].www.beiwaionline.com/research.
  [4] 何克抗.网络教学模式与结构探讨[J].教育技术通讯,2001,(4):67-72.
  [5] McNamera: Modern Language Journal[J].1973:57.

上一篇:试论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