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2016-12-18 01:0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跨文化知识 新课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知识 新课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
摘要: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高考英语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新课标下,英语教师要带领学生接触更多的异国文化,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师务必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课程实践,把“课标”精神转变为教学行为,根据国情,有效地把跨文化知识带进课堂,使语言知识“活”起来。
《英语世界》杂志刊登了这样一则真实故事:一位要员携夫人去美国访问,在一次私下交谈中,美国主人赞扬这位台湾客人说,“您夫人真漂亮!”但是这位台湾官员立即予以否定,并用英语道“Where?Where?”这是汉语“哪里,哪里”直译的英语,其实他想谦虚一点,可是美国主人却不知所云,以为客人向他反问,不得不说了句“Everywhere!”(到处都漂亮)
很可笑的故事,是吗?再看下面的故事,任何人都笑不出来了。
一位初到美国的日本留学生将自己的面部化妆后去参加化妆晚会,误闯进一个美庭,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Freeze!”在这里的意思为“站住”“不许动”,在美国是尽人皆知的日常用语。想必这位留学生学过“Freeze”的基本含义“冰冻”、“结冰”,但由于不了解该词在美国的文化含义,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由此可见,英语是门语言,代表着西方的文化,我们学英语不止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否则,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了。
新课标指出,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素养的整体为基础。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英语教师要带领学生接触更多的异国文化,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点之一就是第一次把文化意识列入国家级的教学文件中,这充分说明了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高考题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将单纯的语言基础知识置于特定的语境中考查,由此可见,学生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更加得到了重视。情景交际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且在试卷中的比重日渐增加。此外,阅读理解的选材涉及西方文化的不胜枚举,英美国家概况、风土人情的介绍更是一个热点题材。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家、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在高考阅读理解中也是屡见不鲜。此外,谚语和习语也被编写在阅读理解的选择项中加以考查。
2008年湖南卷的书面表达题目更是充分体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题目要求从下列三个人物(Thomas Edison, Helen Keller, William Shakespeare)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位,用英语写一篇120词左右的短文。要求根据所给信息做适当发挥,且需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对该人物的简单介绍;喜欢该人物的理由;从该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对于这样的书面表达题,考生若不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对这三位名人的经历及其成就没有一定的了解,断然不会写出较好的文章来。
再比如:
—“Could we put off the meeting?”She asked.
—“_____”he answered politely. “This is the only day everyone is available”
A. Not truly B. Not exactly C. Not nearly D. Not really
该题选自200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江苏卷),答案为D。考生若想答对此题,要清楚西方人表达拒绝时力求礼貌和委婉。由此可见,如果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大学排名 因此,外语教师务必要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课程实践,把“课标”精神转变为教学行为,根据中国国情,有效地把跨文化知识带进课堂,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和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使语言知识“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优秀人才。
那么怎样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
首先,教师自身要挖掘文化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习Unit14 Festivals时,我提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快乐丰富的西方节日:复活节(Easter Day)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有着兔子会下蛋的传说。孩子们玩着寻找涂有颜料的复活蛋(Easter egg)的游戏。Halloween,万圣节前夕,10月31日,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jack-o-lantern),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髑髅面具(mask),纵情玩闹。他们挨家挨户地转,嘴里说着“Trick or treat”,而后拿了糖果(Candy)和点心就走圣诞节(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相传晚上圣诞老人(Santa Claus)会在孩子们熟睡时从烟囱下来给孩子们送礼物(Christmas Present),实际上是爸爸妈妈送的,把这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节日介绍给学生,就引起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