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冒犯语指的是发话者有意或无意使用的那些不礼貌、不友好、甚至侮辱性的引起受话者情感变化的词语。的使用中常常能接触、使用到各种冒犯语。在发话者没有主观意识要冒犯受话者的情况下,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长期错误沿用以及学习渠道等原因造成使用英语交流时误用部分冒犯语。本文就冒犯语的分类、误用的形成原因进行介绍,希望引起学习者和使用者的重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如英语课堂上增加相应的讲解、学习者加强自身的意识、选择以期解决问题。
[关键词]:英语交际 冒犯语 冒犯语分类 误用原因
一、引言
语言是人际之间交流的工具,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载体和体现方式,将发话者的意思清晰无误地表达出来要建立在对使用的词汇后面文化的无误理解以及该词汇的正确使用上。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发话者而言,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也同样要求对所使用词汇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就部分单词来说,所谓的正确理解不仅仅指这个单词中规中矩的释义,还应包含对这个单词后面的感情色彩,即幽默、冒犯、文化信息等意思全方面的正确理解。
冒犯语(Offensive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的是发话者有意或无意使用的那些不礼貌、不友好、甚至侮辱性的引起受话者情感变化的词语。由于冒犯语在形式和功能上并非一一对应,冒犯语既有消极的功能,也可能有积极的功能。一些表情色彩中性的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也能构成冒犯。
本文涉及到的冒犯语包括日常的英语使用中,从发话者的动机角度出发,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母语影响、学习渠道等原因造成的无意冒犯。在不受语言语境、情境语境的影响下,这些词语的常态为冒犯语。不当使用这些语言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产生误会等不同程度的消极功能。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冒犯语的分类
从发话者的角度出发造成误用的冒犯语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发话者用词不当而造成的无意冒犯、不考虑使用对象而造成的冒犯、对己方称谓不恰当而造成的冒犯。另外包含的是由于母语、文化差异等原因造成发话者、使用人误解,认为是冒犯语,但该词本身的对应英语并不是冒犯语的情况。
1、发话者用词不当而造成的无意冒犯
这类是最常见的冒犯语。发话者在不完全了解该词的正确意思和相应的使用环境下,按照字面意思使用该词,构成贬低甚至是蔑视的否定的感情色彩,对受话者造成冒犯。
例如我们在指称相对于人而言的其他来的人,常用的单词是“foreigue”。这个词是初中英语单词,释义为“外国人”。按照课本给出的释义,使用这个单词来表示上述的意思应该是无误的。但是“foreign”这个单词有释义为“comingor introduced from outside,US by accident,来自外界的(通常指意外地)”。用“foreigner”来指称外国人,会给对方造成发话者不欢迎他(她),认为他(她)只是闯到别人圈内、但却无法融入圈内的人,从而造成受话者对发话者的心理距离。
再如“negro”,高中词汇。课文给出的释义是“Negro n.aperson belonging to the black race”。对黑人使用“negro”十其指称其实含有非常不礼貌,类似为“黑鬼”之意。发话者按照字面的释义直接使用“negro”,不了解后面所含的蔑义,也造成对受话者的无意冒犯。
2、不考虑使用对象而造成的冒犯
有些冒犯语的使用是由于不考虑使用对象而造成的。这些词可用于部分特定的受话者,用于范围外的受话者则会造成冒犯。使用这部分词语时要对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等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skinny”这个单词,用在不同的性别上,受话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该词字典上释义为“(infm use derog口,通常做贬义)very thin极瘦的,皮包骨的”。在表述别人很瘦的情况下,如果受话者是女性,对于现在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受话者不但不会觉得冒犯,可能反而觉得美滋滋的,使用该词并不带冒犯的意思。但同样的这个单词使用在男性身上,就会对对方造成冒犯,这个单词对男性受话者所传达意思是“你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小男人”,要知道外国男人很在乎自己的身段是否健壮而具有男子汉气概。 大学排名
3、对己方称谓不恰当而造成的冒犯
对己方的称谓不当,同样会造成对对方的冒犯。这类不当称谓通常是通过仿拟形成,即按照母语的思维习惯形成对自己的称谓,而对受话者造成冒犯。
口语中我们常常会说“我们中国(人)”,受母语的影响,这个简单的自称译为英语是“our China”,“we Chinese”,并且这两个英语词组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在英语课堂上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国家时通常用到。但是这两个自称会对发话者造成“你们是你们,是一个对我们封闭的圈子”这样被排斥的心理,从而也会造成对受话者的冒犯。
4、发话者认为对别人造成冒犯而避免使用的,但是却是地道的用法
一些看来用汉语表述出来会对别人造成冒犯的词,在英语中的对应单词却不会对英语国家的人造成冒犯。
“funny”这个单词作为初中词汇出现时,释义为“滑稽的、有趣的”。日常生活中说别人“滑稽”是带有一定贬义的。但是在作为表述一个人的个性或者是行为举止时,对英语国家的人使用“funny”这个单词并不是形容别人“滑稽、可笑”,而是“你很有意思、幽默、风趣”这样的含义,是一个褒义词。
“check”作为另外一个初中词汇,释义为“检查、核对”。所以在不了解“I wiH check you later”后面的真正意思下,会将之理解成“我待会要来检查你。”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我会回来看看你。”或者“待会见”,包含要再见面的意思。
类似这样的词,以汉语为母语的发话者为避免对受话者造成冒犯而不使用。
三、冒犯语误用的原因
在发话者没有对受话者的主观冒犯的情况下误用冒犯语的原因主要有文化背景的差异、长期错误的沿用和学习渠道存在的缺陷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文化背景的差异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观点等时,一言一行都有其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思维模式、推理习惯、行为和表达方式等等,这就是语用文化差异。这样的文化语用差异被英国人类学家MMinowsky称为“context of culture(文化语境)”,即指各个言语社团都在其长期生活的社会交际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和语篇的语义结构,是相同文化背景惯常交流的意义长期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千差百异。即使现在文化的全球化程度已近白热化,各个民族还是始终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而这种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同样的意
思,即使在释义上完全无差错,听在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的耳里却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以至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障碍具体在几个方面: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后二个方面是造成冒犯的主要原因。
1.1 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例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教师、大学生、医生、记者、律师、师等一切受过高等的人,甚至在中国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基本说来,“知识分子”是一个带有褒扬意思的词。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H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2 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例如非常简单的of course(当然;的事),在回答别人的询问是否愿意或者可以提供某种帮助的时候是很适当的。如别人问:May I use your pen(我可以使用你的钢笔吗)?回答者使用of course回答是很适合场合的,相当于“我很乐意,当然愿意”的意思。但是如果别人问:Are you good at cooking(你做菜不错吧)?回答者用of course回答的话,那就相当于使用顶撞的语气回答别人:那当然了!这时候语气后面隐含的意思是:那么明显的事情你都不知道?从而造成对听说对象的冒犯。
2、长期的错误沿用
有些词或者表达方式使用的是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发话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的正确表达方式是这样的,在实际应用中没有进行考证这样的用法是否得体。这样的错误使用方式常见于口语使用中。
例如常见的bye—bye,这个词是一个儿语,小孩之间、大人小孩之间、年轻女性之间使用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再见的意思,出了这个范围,bye-bye在表示再见的同时,就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