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 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2017-05-15 01: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 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文章来自百分百论文网
摘要:英语在发展过程 中吸
文章来自百分百论文网
摘要:英语在发展过程 中吸纳了众 多的汉语借词。随着中国在 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可能会发展成为中国英语词汇部分。中国英语是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来交流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英语变体,它受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英语在诸 多层面有着 自身特点,本文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总结,从中国英语的存在依据、概念界定、语言特征和发展前景四个角度作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借词 中国文化 汉化思维 发展趋势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面镜子 ,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广泛使用 的语言更是如此 。英语发展成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从世界各个语种中吸收了不少词语 ,汉语也毫不例外。英语 中的汉语借词几乎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所有领域。根据我国学者的最新统计 ,英语 中的汉语借词有 1488个 (汪榕培,常骏跃.2001)。实 际上 ,日常生活中使用 的,新 闻报刊上出现 的,未被收录进词典的汉语借词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英语中大量涌现汉语借词的现象始于一百多年前 。近年来 ,随着 中国改革开放及对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的不断扩大与深入,英语中更是大量借用反映中国文化各方面特有 的事物与现象的词 。如Tai Chi(太极拳 )、Kung—fu(拳术,武术,功夫)、silk(丝 )、mahiong(麻将)、Yangkof秧歌 )、Shi Ching(诗经)、Taoism(道 教 )、fengshui(风水 )、Confucius(孔子)、Mencius(孟子 )、Maoism(毛泽东思想 )、papetiger(纸老虎)等等。显而易见,这些词 一般都表示中国的特有事物或汉语里的特别说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另外 ,新闻媒介也在深深地影响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中国在海 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及其他 的诸如 《北京周 报》、《中国建设》、《时代周刊》和一些英文 电视节目,特别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以及互联 网等 ,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 ,也影响着汉语借词的输入。每年《中国日报》所 发布 的“有 中 国特 色的词汇”大部分是以意译 的形式 而出现的。比如 “菜篮子 工 程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乡 镇 企 业(township enterprises)”等。可以预见 ,在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一部分词汇将成 为永久的英语词汇,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中国在 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会发展成 为中国英语 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早在 1980年,葛传规先生就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 旧中国和新 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翰林 院(Han Lin Yuan)、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白话文 (baihua wen或 baihua)、人民公社(people 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等,这些不 属于讲英语 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 ,应当称作 China English。”虽然这种提法引起了很多争议 ,但从此以后“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和讨论 。
纵观诸多学者对 中国英语近二十几年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大家由刚开始对是否存在中国英语提出质疑继而转向对它的肯定与拥护,纷纷为之著书立说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把握。有从下定义着手对其进行界定的,像汪榕培、李文中、谢子君、姜亚军等 ;也有学者呼吁大家对 中国英语进行系统的描述性研究,像杜瑞清和姜亚军等。在一 片拥护声中,也有学者提出告诫如果中国英语一味地强调本土化,会陷入语言虚无 主义的迷 茫中,如邱立 中等。下面借助各位学者的肩膀,结合 自己的归纳与思考 ,谈谈笔者对中国英语 的看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 中国英语的存在依据
全球化使英语已经成为一门被世界所拥有的国际语言 ,同时也加剧 了英语 的本土化。本土化 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再生 的过程,是英语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英语在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制度化或实用型变体 ,如除 了原有 的英式英语 、美式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之外,又在 以英语 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出现了诸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等 ,并慢慢为英美国家所认同。与此同时 ,在以英语为
外语的国家也 出现了 日本英语 、巴基斯坦英语等 ,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也逐步得到英语 国家人士的认 同。而中国英语就是在这一大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 的。中国英语的形成是中国英语使用者在英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英汉思维差异和缺乏表达 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结构,而顺应母语文化、思维以及母语语言结构的结果 ,是文化、思维及语言结构层面上的一种补缺现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增强了英语的表现力 ,扩大了英语在中国和中国文化上的影响范围。
二 、中国英语的概念界定
第一位给中国英语下定义的人是汪榕培。1991年 ,他在《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一文中把中国英语界定为“中国人在 中国本 土使用 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 国特色 的英语”。1993年 ,李文中在《中国英语 和中国式英语》一文 中对 中国英语作 出了新的界定。他认为 ,以往把中国英语理解为英语中表达中国特有事物 的词汇,“虽然道 出了中国英语的主要构成 ,但未免太狭窄”,而汪榕培对 中国英语的定义 “虽 更严 谨和富于概括性,却嫌粗泛”。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995年,张培成 和谢子君两位 学者先后撰文 ,对 中国英语发出了冷静 的质疑。张培成认 为:汪文与李文“在看待 中国英语的问题上 皆忽视 了一个重要方面——使用 目的与国别变体的关 系,因而导致 了结论上的某些缺 陷”。张文指 出,中国英语不是一种已经制度化的“国别变体”,而是“作为外语 的变体或“使用型变体 ”(performance variety)。不久 ,贾冠杰和向明友 (1997:11)也给中国英语下 了一个定义 :中国英语是“操汉语 的人们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 ”。显然 ,这个定 义是对 汪榕 培的中国英语定义的修订,虽然将之扩展到 “操 汉语的人们使用的”范畴 ,但仍有遗漏之处。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可视为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和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反映。但是,某种思维方式可以脱离原来的语言载体而沉积下来,影 响一个人对其他语言的使用。拿美国的华裔作家为例,他们的作品有一股明显的“中国味”,其实他们 中很多人根本不懂汉语。因此,将 中国语言理解为“操 汉语的人们使用 的”语言变体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
看来 ,任何定义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都有值得商榷 的地方 ,对 中国英语我们虽不能确切地下定义,但可以认识它的几方面特征:首先,它必须符合英语的一般语法规则并且能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其次 ,它传达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再次,在国际交流交往中,用于表达富有中国特色特征的事物 ;最后,它具有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语言特征 。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三 、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
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深受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 响,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 和篇章 四个层面因为语言的核心是语音和语法的结构模 式,而不是词汇,所以语言变异较多地反映在词汇层面 ,而语音和语法相对稳定,变异现象不明显。
1.语音层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方面。音段音位用来表达词法结构,它包括元音和辅音以及它们在音节 中的配置;超音段音位用来表达句法结构 ,主要包括重音、声调、语调 、音渡等。音段音位方面 ,出现了音素替换现象,因为英语有 48个音素 ,汉语只有 40个 ,所以中国英语中有用相似的汉语音素来替代英语音素的现象。如将印ple/~pl/念成/eipl/;还有音 素增 减的现象 ,由于汉语中没有辅音群 ,辅音之间总有元音隔开 ,所 以,不少中国学生遇到辅音连缀时 ,往往在中间插进一个元音,如插入/a/的音。超音段音位方面,中国英语的声调和轻重音不同于英语 。在由语调构成的整个语句的音高模式上,汉语语句中每个字都有声调,而英语单词没有固定声调,中国英语 整个语句的音高模式受汉语的影响,表现为音高较高 ,缺乏起伏变化 。在轻重音方面 ,中国英语的词重音过多,有时重音位置不同于规范英语,这是 因为英语的多音节词中清读音节多,重音一般只有一个 ,次重音多为节奏的需要而设;汉语 的字音节都有声调 ,不易弱化 ,故多音节词的重音较多。
2.词汇层面的表现最为突出和集中,涉及的面也最广。前面所列举的汉语借词都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而且表意相当准确简明。这些新词的出现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为将有 中国特色的文化介绍出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句法层面上,中国英语有较为 明显的受汉语影响的痕迹 ,即句子成分之间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主要取决于语义上 的搭配是否合乎事理,即重意合(parataxis),主要 靠句 子 内部 逻辑 联系来 表意体现在中国英语 的句式上 ,主语 常常缺失或者谓语缺失或叠加,如 SO glad to hear from you,offer our lovand warm this world属于主语缺失现象 ;One WorldOne Dream(一个世界 ,一个梦想 ),People mountain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都是缺失谓语。另外,中国英语 中 出现 了很 多 重 复 多余 现 象 。例 如 :Wshould adop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ensure that‘····(名 词 多余 )_+we should adopt measures to ensurthat…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大概是 因为汉语句讲究工整 ,有时候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会出现一些词汇和概念的重复。
4.在语篇层面上,中国英语在句式连接上多表现为隐性连接 ,无需词汇和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便构成连贯的语篇。因此,中国学生写的
英语作文 中有很多部分都是缺乏关联 的短句子或者用逗号将英语简单句连起来,缺少连词。中国英语在 主题表 达上按螺旋 型序列展开 ,先把外围的环境和衬托一一交待清楚,最后点出话语的中心 ,水到渠成 ,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
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反映了中国人 的心理 图式 ,这种心理图式是 中华 民族在文化和历史的长河中的经历和经验的沉积,是 已经定势化 了的思维模式 ,并无对错之分。如果我们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就得承认不 同民族的心理 图式 以及他 们的各种表现形式。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四、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
从中国英语发展现状来看,中国英语还处于雏形期,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中国英语系统,因此有必要对 中国英语进 行研究 ,总结它 的规律 ,这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学以及促进对外交流、弘扬中国文化、规范和发展 中国英语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最后还要强调的几点是 :
1.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应主要是用描写的方法(descriptive)而不 是 用规定 的方 法 (prescriptive)跟国际学术界对 中国英语的研究相 比,我们 的研究方法更多是从理论规范出发 ,对中国英语进行理性思考 ,而国外学者更关注中国英语的现实状况,不过分拘泥理论定式。所以对 中国英语的各个层面都应该进行准确的描写性研究,去描写中国英语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规定 中国英语应该是什么样的。
2.虽然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在汉语环境中不可能完全达到英语母语者相同的语言能力 ,但是使用英语时人们追求的最高 目标仍是标准英语 ,因为即使是本土化 的中国英语也必须符合英语 的一般语法规则并且能为以英语 为母语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具有可接受性才行 。
3.笔者认为,中国英语也应分层次研究 ,大致分成学院英语和民间英语。学院英语主要是学校里所教的英语和出现在各外文报刊杂志的英语。民间英语指的是 日常生活 中普通人或有些英语知识 的人用于各种场合和外 国人交流的英语。这一部分英语很生动也很鲜活,而且经常涌出一些新词来,它或许难登大雅之堂,但其中的一些词汇 已经得到外国人的认可和使用,所以不容忽视。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参考文献 :
[1]朱雪茹.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人方式与发展趋势[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5).
[2]李冀宏.英语中借 自汉语 的外 来词 [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学报 ,2003,(1).
[3]方英姿.“中国英语”:拒绝还是接受[J].黄山学院学报,2006,(12).
[4]谭玉梅,陈兰英.“中国英语”及其存在理据探微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8).
[5]柏会力.中国英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11).
[6]赵中站,李沙莉.关于中 国英语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
[7]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