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中学生思想工作(1)(2)
2017-08-12 06:37
导读:三、激活动机,提升追求目标 弗洛伊德说过,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做事的动机之一是“渴望伟大”。渴望伟大是人的一种可贵的本能。人有了渴望伟大的
三、激活动机,提升追求目标
弗洛伊德说过,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做事的动机之一是“渴望伟大”。渴望伟大是人的一种可贵的本能。人有了渴望伟大的冲动和激情,才有成为伟大的可能。中学德育工作者应积极保护学生“渴望伟大”的本能,善待“渴望伟大”的冲动,鼓舞学生也让自己生活在“渴望伟大”之中,保持火一样的激情,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渴望伟大”,是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潜意识。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发现、引导,使其上升为意识层面,努力打造学生刻苦、踏实、奉献的品质。要求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扎扎实实地做起,夯实伟大的基石,激励他们拓展视野,拼搏进取,探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了某种需要,就会产生为实现需要而进行努力的行动。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在人的生活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德育工作者应多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善于激发需要动机,提升学生追求目标。当前,中学生的需要有健康需要、求知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体娱乐需要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知需要。因此,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要尽可能地帮助、激励,甚至和他们一同探讨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向好的同学看齐,打牢基础,争取不断进步。让成绩好、表现好的同学给他们树立榜样。指导他们自觉提升追求目标。如用“载人航天”精神鼓舞他们,让他们努力向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金怡镰、刘东生、王永志等人学习,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另外,中学生处在特定时期,经常会出现“成长的烦恼”,有“宣泄”的需要。对此,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相反,应通过关爱、交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满足其合理需要,并注意把它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四、砥砺意志,打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人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当今,中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决定他们在生活出现麻烦、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会产生困惑、迷惘、孤独、自卑等心理,有的人甚至有出走、自杀等极端表现。为此,中学德育工作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1、利用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栏等介绍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迹,开展“意志与智商哪个更重要”的主题辩论会,进行学生“意志品质自我测试”。“评比身边意志坚强者”等。引导学生形成“意志可以创造奇迹”的共识。
2、配合家庭,精心设计日常生活中的小难题,如自行车“悄然"没气;家长不准独自外出游玩……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磨练自己的意志,打造完美个性。
3、小范围开展系列“测试”,检验并综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用晚自习课“突然停电",课堂上老师陡然“晕倒”,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考试中无人监考或监考老师悄然“消失”.检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或某同学遭遇“坏人”,危急关头检查训练学生的果敢性;故意将考试题设计得偏、深、难,培养学生的耐挫性。
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持之以恒地用先进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模范事迹鼓舞学生,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目标明确、具体,不断打造完美的
个性。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