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德育如何迎接教育现代化挑战的理论思(2)
2017-08-12 06:37
导读:2、德育课程的整体性 加强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是基于现代课程论发展趋势提出的,德育课程的整体性主要指我们在重视德育的 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
2、德育课程的整体性
加强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是基于现代课程论发展趋势提出的,德育课程的整体性主要指我们在重视德育的 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公民课、政治课等构成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同时,深入挖掘德育的隐性课程 (主要包括校风、物质环境、管理体制、学校制度等),积极探讨德育的中性课程(主要是除显性课程和隐性 课程之外如语文、
数学、
外语、体育、美育等组成的课程)。当前,我们应认真研究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这 种趋势及它们对德育课程的影响。寻找如何在整体组合的课程中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深入探讨道德教育中中 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作用。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早年张伯苓先生办南开中学,学生仪容整齐、精神饱满、仪态 大方,彬彬有礼,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博士向张伯苓请教,张笑而不答,领他到 校门口看入门处竖立的穿衣镜,镜框上刻的40字的镜箴,是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对镜自检的“面必净,发必理, 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11〕。以其说 这是一面镜,不如说是一种校风,是一门德育的隐性课程。道德教育课程的分类可以有不同,但要从学生的主 体性德育素质出发,应是德育课程的设计的出发点。如何避免德育课程内容的重复,寻求德育课程的整体优化 ,以达到育德的最佳效果,也是德育课程的整体性要求所在。
3、德育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依靠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积 极、主动的参与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学习道德知识,学会关心社会 与别人,学会对社会对别人负责,由自发的育德意识到自觉的育德意识,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基础。如何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西方价值澄清理论和皮亚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们工作有借鉴意义。西方价值 澄清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应是一个“评价”过程,由下列步骤构成:(1)自由地选择, 从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 的项目中作出选择。(2)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后果作认真的思考。(3)将个人的选择向公众公开,以求得公 众的认可,并根据所做的选择去行动。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学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选择、评价和行动的过程。 柯尔伯格把个体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个水平与六个阶段,他认为:“教师必须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 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的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而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儿童通过相互交流,用直接高一级的水平同他现在的水 平作比较,帮助儿童体会到按高一级阶段的方式思维会更合适些”〔12〕。根据这个理论,他和助手们设计了 课堂道德二难问题讨论法,步骤大概如下:(1 )先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测评后分组,(2)选择和准备道德 两难问题,(3)引起学生对讨论的正确心向或态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4 )讨论的转换和扩展。西方的 价值澄清理论和柯尔伯格理论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增强主体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主体自我教 育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4、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
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层次性,德育课程的整体性及德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 现代性,要全面提高主体的道德素质,就必须用整体的、现代的、开放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体系,认真 分析影响这个体系的各种因素,各个途径及影响源,找出道德教育的最佳方法。以解决一些德育工作者常常感 叹的“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这样一种窘境。
四、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也是德育主动适应市场经 济的一个时智选择。然而,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正如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所说的“在开放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这恐怕是教育学中最难的部分”〔13〕。还有许 许多多问题需要解决,这里仅就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需明确的相关问题略举二三。
1、当前要全面合理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所拥有的道德内容
有这样一种观点,市场经济是道德教育“滑波”的“罪魁祸首”。其实,这种似是而非的论点是经不住推 敲的。众所周知,“市场”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本身发 展的结果,任何经济实践者不是一种无主体的自发行为,在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背后,总存在着某种人文 观念和文化、道德意识的支配。如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物与物、钱与钱的交换原则,如果我们将此原 则片面理解成金钱与道德的交换是有害的,这一原则蕴含的公平、守信、责任、诚实等价值观念,却是我们道 德教育中所提倡的。又如:竞争观念,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竞争往往 以自我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就容易就成自私。所以,如何实现对旧观点的否定及对新观念的整合,对德育工作 者而言,全面合理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所拥有的道德内容是当务之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通过合理的交流增强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当前仍有许多人,对自身以外的道德教育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我封闭的 表现,不利于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对外合理的交流、借鉴,是道德观念更新、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所谓 “合理”即是实践的发展要求。当前我们对不同社会历史、制度国家的道德教育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至于如何 吸收、转化、利用则更少。
3、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由基本功能的变化促进结构的变化
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合理交流,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其逻辑起点是对新的道德观念的要求。对于一个相对 稳定的结构与功能而言,往往是结构决定功能,然而,结构与功能之间并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决定与被决 定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结构本身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由于新功能的需求所致。在当代中国的道德 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正是现实的社会实践需要德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由对功能的需要反溯到结构 ,这样的道德结构才是合理。反之,从原来的结构出发思考问题,就推动了结构构建的目的性。所以,德育现 代化的基本逻辑过程应是: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新道德的基本功能—→新德育的基本结构。否则,道德结构 的构建本身就没有根据,这无异于闭门造车,画“饼”充“饥”。
当前,对德育现代化的研究正如古人所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开一山拦”。困难与希望共存,机 遇与挑战同在。所以,更需要我们不懈的去探索,去“攻坚”。
注释:
〔1〕《求是学刊》1994年3期 王南 是文
〔2〕《社会学研究》96年1期 朱庆芳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24页;第46卷(上)第104页。
〔4〕《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88年版 第63页。
〔5〕《江西教育科研》91年2期 李季文。
〔6〕〔9〕《教育研究》96年3期 第26页 魏贤超文;96年第2期鲁洁文。
〔7〕《哲学研究》96年第3期 第4页 辛敬梁文。
〔10〕〔12〕转引自《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魏贤超主编 杭大出版社94年版第157页;第163页。
〔11〕《论校风》,《中小学管理》93年第4期 王书田文。
〔13〕何东昌《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暨全国第二次教育科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94 .4.2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文件》教科规办[1994]14号 第7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