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1)网

2017-08-13 01:3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1)网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是对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很好的补充。由于该模式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负担,所以应该适宜地采用。

模式流程:搜集素材—自学质疑—小组研讨—组际交流—全班沟通—过程评价。

搜集素材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指读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文本内容,一篇文章无论长短,也就是那些固定的知识,学生读上几遍掌握基本内容后,就不再有读的兴趣,知识拓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使阅读的对象从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交织的境界,这种全新的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将学生的阅读与感受、体验与想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们一般不让学生去读多少遍课文,而是布置网上作业,让学生上网查寻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将所查到的知识下载到自己的素材库中。

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前,我们让学生上网搜索并查找与“双龙洞”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到双龙洞的网址www.toursl.com,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以后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了准备。

自学质疑

目前学生大多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老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虽有导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影响了学生自主意识与个性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若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从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是先组织学生上机浏览查寻结果,让他们仔细交流并阅读每个同学查寻到的与双龙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如:景区新闻、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在线观景、金华旅游和风景论坛等,让他们在阅读与欣赏中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自觉质疑。如:文中描写与网上资料的不同:孔隙比原来大得多;内洞不再是一团漆黑,而是灯火通明;文中描写内洞的两条龙蜿蜒盘旋,而网上介绍龙头在外洞,龙身在内洞等。

小组研讨

这一阶段的学习,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网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广泛交流,甚至相互争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得以增强。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在上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在小组讨论中的视导,包括观察、检查、启示、指导、示范和搜集信息等。

组际交流

小组研讨,合作探索的结果仅仅代表了一个组的观点,思维的角度与对问题的认识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组际间群体交流,就可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积极性,形成网络式的立体交流。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归纳,找出规律,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得以增强,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从而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例如:在《古井》一文的学习中,通过小组积极汇报、争辩及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对课文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个比喻句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电子公告板”的“课堂讨论区”界面,学生在自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学、预习的内容进入讨论区,并解答学生的疑难,这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出现了,电脑画面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旬是12岁还是10岁?“年过六旬”到底是多大?“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乡亲们怎么走?为什么各家各户不安装自来水而一定要到古井去取水呢?老党员的女儿明知父母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留下来照顾他们呢?……更为精彩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求索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都会踊跃谈出自己的收获: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