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断想(1)
2017-08-14 01:5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断想(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提要及说明〕本文首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
〔内容提要及说明〕本文首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接着概述美育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每个环节。然后略有侧重地分别浅述了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与心育的作用。至于美育对劳动技能教育的作用,则在美育与智育关系的论述中一笔带过了。要深刻阐述这一论题,非数千文字所能解决,更非笔者现有水平能所及,尚有待深入学习和研究。笔者谨以自己的粗浅认识,就教于各位专家及同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
美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
数学家、
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皇帝新脑》P450)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一部人类史,都生动地证明了马克思这个论断。易健教授在《审
美学导论》中作了高度概括,他说:“一部人类演进的历史,也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促进并带来了人类文明与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就是要不断地向着更高级的、更美好的、更文明的方向发展,人类就是要不断地向着更高尚的、更能美化自身的文明境界发展。爱美、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是人类的共同心愿,美与人们的幸福欢乐紧密相连。太阳给人们以温暖、光明和绚丽的色彩;山川秀丽、明媚多姿,令人心旷神怡;
音乐,以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悦耳的音色,唤起人们的愉悦;英雄模范,心灵绚丽,气质谆朴,品德高尚、意志刚强,令人崇敬与向往......如此等等,因为美符合人们的生活理想,因此,或赞美、或歌颂、或喜爱、或美誉,这就给人有了美感。
美,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美育与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汨罗的同志坚持“德育首位,六育并举,全面育人”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必须居于首位。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美来自于情,情动于衷,没有情谈不上美),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育是道德的补翼”。所以,美育在德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德育,它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及其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应该说,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是人民的心声。一个艺术形象和一件美好事物,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读相传是宋玉的《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联想到《韩非子.五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无怪矣”,再联想到《楚辞.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一种维护正直而忠诚不二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深种于怀。一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强烈的爱,对帝国主义无比仇恨的感情,进而树立保卫祖国,捍卫民族自尊,献身四化的宏伟志向。所以,用优秀文艺作品中的“美”来
教育学生。可以使学生认识好坏,分清美丑,辨别香臭,提高觉悟,陶冶高尚的品德与情操,使之以饱满的社会热情投入社会实践。
人的社会实践,就其全部生活内容看,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而且精神生活是主要的。精神生活越充实,人的精神面貌就越发振奋、健康。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的精神世界。向学生进行美育,如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高雅的音乐
舞蹈,学习书法绘画,参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文学、爱
美术、爱音乐、爱舞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爱人生中一切美好东西的情趣,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美的东西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熏陶得健康、纯洁,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志趣,他们的创造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祖国的山川田园要求进一步装点,各种产品式样(乃至于包装)、园林建筑等也要求进一步美化,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增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能够促进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的修养。
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使“心灵得到净化”。易健教授在《审美学导论》中强调指出,美育“既不舍去感情,同时又突破感情,达到对客观规律(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紧张探索与主体目的性的强烈追求的渗透交融,从而使情感获得激荡,心灵得到净化,意志受到陶冶,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这里,“心灵得到净化”与“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是互为因果的。教师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具体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教育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启迪他们的心灵。因此,人们把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总是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行为举止上的。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是自古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对此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切实发挥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中某些不健康的爱好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如当前有些教师对男生蓄长发、染发,女生涂脂红,穿超短裙,对他们热衷唱情调低下的歌曲、出言不逊、不文明等问题感到“挠头”,往往采取硬性禁止的办法。结果虽然三令五申,但仍有我行我素者。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形象、行为是美的,是一种风度,是潇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日益增长的青春活力,促使他(她)们爱美,追求美。问题的结症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这类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解决不好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讲清衡量一个人美不美,既决定于自然属性,也决定于社会属性。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懂得美与不美,重在气质,重在心灵。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理解自己爱美的天性,又懂得了真正的美,从而逐渐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其思想在美的感染中升华。这样教育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强行禁止会更好。美育养性恬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正在这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教育的要义本来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和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教育者必须强化美感功能,怀着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调动强烈的感情,努力使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独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达到“悦神悦志”的程度,使其“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