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育,切不“可目中无人”(1)

2017-08-17 03:0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教育,切不“可目中无人”(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曾看过一篇小文章,题目是《苏珊的帽子》,讲的是一个俊俏
曾看过一篇小文章,题目是《苏珊的帽子》,讲的是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当她读一年级的时候,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经过三个月的化疗,她的头发全掉光了,一个亮亮的脑袋对于一个七岁的女孩是残酷的,她发愁以后的学习生活。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苏珊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的帽子到学校来上课,越新奇越好:”孩子们不知教师的良苦用心,只是听教师的话而已。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三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忐忑不安的心安静下来了,灰溜溜的情绪一下子飘散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这个故事不过几百宇,内容也简单,但笔者却为其深厚的人性主义内涵所感动。这位教师细心地关注幼小生命内心体验的微妙情感,费尽心力去保护这个一年级孩子稚嫩的双翅,为一个有病的孩子保持一种自尊、自信,从而为她扬起远航的风帆。这就是教育的人本主义光辉。
     这个故事能让人思考许多。
     其一,教育的关注点应放在哪里。
     长期以来,教育被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功利主义倾向极为突出。一提到教育,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其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等等。作为一名教师,如遇到像苏珊那样缺课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给她补课;作为…名校长,他经常思考的常常是校纪的规范、教法的改革等等。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杨振宁教授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设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化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
     杨振于教授虽然讲的是课堂教学,却也道出了教育中的弊端--"目中无人"。
     有人说,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将以树人、盲人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都可怕地泯灭了,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实际上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素质教育,是向教育本源的回归。素质教育的要又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教育观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根本幸福,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
     笔者非常赞赏黄强华十几年前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到的观点:"教育,你本是对人而言的,并且是为人而进行的,你不把美好人性塑造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那你还能做什么呢?教育的目标,这也曾是一个为许多教育女家所冥思苦想和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教育目标如同常产目标一样,都可以从两个不同层次上,去考察。从较低的层次看,比产目标是创造合格的物质产品;以、较高层次看,生产目标是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样,从较低的层次看,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从较高层次看,教育目标是满足人发展的
     需要,是为了人性的完善,足创造幸福的个人,并由此使社会也获得真正的幸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堪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看到教育家的这段名言,想到前面故事中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她对"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啊!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