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2017-08-18 01:1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正处于全球化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化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正处于全球化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化实质上民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现代化的逻辑演绎和必然表现,同时,它又凭借当代日益先进的通讯与交通方式加速着世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并为顺应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而面向未来持续整合的动态过程。

    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观念现代化是以围绕着人的精神结构现代化而展开的,以点燃个体生命的创新热情、开发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才华为最高宗旨的教育观念转化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既要与世界同步,又应不失自身特色。

    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协调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关联愈来愈紧密。但全球化并不等于同质化,而是造成了一个文化上的悖论:一方面是因文化交流互融呈现出的一体化趋向,另一方面却是因文化的互异与继承造成的多元化趋向。这一特殊的文化逻辑表明任何文化教育传统本身并无绝对、单一的价值,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发展起来的。西方教育观念的不断涌入,促进了中国教育传统的瓦解分化,也使中国近代教育带有了欧美化的色彩。但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存在,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民族性,也制约着人们对教育的认同感,从而铸造了具有特殊意味的民族教育品质。但在日趋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固守传统的一隅,应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使外来文化实现本土化。并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纳入到全球性的视野中去,使民族性与全球化接轨,推进世界文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平等与高质量的统一

    199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性组织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宣告:“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该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宣言所确立的“全民教育”理念标志着教育民主新概念的诞生: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大众主义教育追求的高质量以平等为前提,如果只追求质量,不顾平等,就会重新陷入精英主义的泥坑。

    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提倡民主精神、尊重学生个性等方面的内容。尽管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平民教育意味,但中国传统伦理是对教师权威的绝对尊重,与民主化是背道而驰的。“君臣父子”的宗法伦理、对妇女的歧视以及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都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缺乏民主性的体现,这些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仍广泛存在。争取教育的民主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教育中强调平等与高质量兼得,充分体现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才能使每个人“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三、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综观整个20世纪,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起支配作用的是科学世界,教育内容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科学世界的变化。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既有传统教育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用技术的积习遗风,也有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隔离,以及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导致的虚饰、虚假。然而,当科学世界被日益强化,科学世界也就日益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科学世界丧失其意义之源,人也就不可避免地沦为科技理性的奴隶,人的主体价值丧失在科学世界中。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教育领域意味着教育应挣脱“惟科学主义”的樊篱,摆脱其工具价值的地位,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起主体教育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系统地回答了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教育使命,确立了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宗旨的“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后三者集中表现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趋向。该报告还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并非被动适应纷繁复杂、良莠并蓄的社会生活,要对社会进行主体参与式回归,通过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而对社会进行批判与超越。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向人类提出了挑战。人和自然的关系形成“相煎何太急”的局势,呈现紧张失衡的状态。环境恶化呼唤环境伦理,也向教育提出了挑战。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途径和策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