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课堂教学要学会超越技术层面(1)(2)
2017-08-18 01:59
导读:第一批验收试行不久,出现了令人深思的现象:修改后的部分课堂虽然规范,无懈可击,但缺乏生机,沉闷而乏味;教学潜质好的教师与其他教师分别上的
第一批验收试行不久,出现了令人深思的现象:修改后的部分课堂虽然规范,无懈可击,但缺乏生机,沉闷而乏味;教学潜质好的教师与其他教师分别上的课效果差不多;评审小组的意图不能有效地落实到上课者的教学行为上去,即使是在上课者乐于接受的情况下。哪里出了问题呢?原来,是校长的引领思路偏离了方向,有意无意间把教师的教学行为降低到了技术层面。有一位评委的意见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要求上课者去掉多余的教学细节,要求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产生实际的效果。可事实上,课堂教学不是生产流程,那些看似科学、非常实际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教师的课堂被学生基本接受,但至于师生共鸣、交流情感、融合思想、激发潜能等则很难实现。教学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尤其需要教师投入心灵的力量。受效率这一口号的影响,校长过于关注教师的课堂技巧、处理的方法甚至步骤,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的感召力被忽略了,与当初设计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渐行渐远。方向不对,越努力越麻烦,过犹不及。正如教育家夏丏尊曾经说过的:“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
校长更应关注教学智慧的引领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调整了验收的方向,改评审者主动、上课者被动为二者平等互动,对于上课者外显的教学行为,只要给出符合教育规律、经得起推敲的理由,就有保留的余地。校长真正有效的引领,应是激活教师的心灵,让教师从心灵深处焕发出不竭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形成都将水到渠成。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是校长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一个方面,推此及彼,校长的各种引领又如何做到明智而恰如其分呢?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首先,校长要正确理解引领的内涵。引领是从根本上培养教师,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引领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就是校长是否使教师保持了热爱教育的职业热情和不竭的创造精神。引领的方式除了外显的,还有内隐的。外显的方式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直接指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内隐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明确的目标,如倡导教师读书学习,创设与大师以及高水平的同行相互交流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专业展示的舞台,建设
校园文化,等等。而基层教育的实践者和推进者这一角色定位,往往使校长更自然地选择易操作、外显的引领方式,这时校长就要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尊重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校长要养成“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的工作习惯。经常性地自我反思是校长必备的职业素养,当在教学模式完善与突破的环节深陷“播种龙种,收获跳蚤”的苦恼时,及时反思自身的决策,使我们较快地调整了工作方向。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校很多教师都有几本教案、教法设计、学科教学策略方面的参考书籍,而且这些技术性的、窍门类的书籍,已经被教师视为优秀教学的示范予以仿效,使我们认识到,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技术方面的引领,但更缺少带有人格感召力的教学智慧的引领。因此,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应是校长工作的常态,做好这一点,对校长的引领工作大有裨益。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